
4月30日下午,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汉语教授,中文系主任,哲学博士,国际合作负责人弗拉基林•格奥尔基耶维奇•布罗夫教授应我校邀请,在中文系4330室举行了主题为“俄罗斯汉学研究”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文系教授朱志荣主持,参与讲座的学生和老师来自多个专业和方向。
布罗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研究,自1989年起为北京国际孔子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东方哲学史和现代东方哲学、中国哲学、东方国家政治哲学专家。主讲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史、俄中关系等课程。主要学术著作有《17世纪中国思想家王夫子的世界观》、《现代中国哲学》、《台湾社会现代化》、《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等。
布罗夫教授主要围绕“俄罗斯汉学研究”问题,介绍了从十八世纪以来在俄罗斯的汉学研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当前汉学研究著作译本所面临的“断层”困境和新发展新挑战。布罗夫教授首先谈到了东正教代表团于1715年在北京成立,俄罗斯学者开始对中国哲学、历史、地理感兴趣,从而陆续开展了汉学研究。关于哲学,出版了《论语》、《道德经》《诗经》《周易》等一系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著作,在当时引起了俄罗斯社会的热烈反响。他谈到,“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要想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要想了解中国历史是什么,应当通过翻译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来探寻。关于文学,俄罗斯学者翻译了《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经典著作,以及六十年代中国进步作家的部分作品。布罗夫教授立足既有的现实,分析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俄罗斯汉学研究热潮。并且提出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出版社商业化严重,中国文学俄译本的市场逐渐减缩,关于中国文学著作的译本逐渐减少,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著作成为了研究热点。最后,他谈到近几年随着中俄关系不断密切,俄罗斯汉学研究热点也转向了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还介绍了东方所(中国研究部)、远东所、海参崴东方研究中心等当代汉学研究机构的发展情况,对中俄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布罗夫教授的讲座有助于我校师生了解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现状热点,报告内容极具启发性,引起了在场包括来自中文系、俄语系、社会科学部师生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结合各自感兴趣的话题与疑问,与布罗夫教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