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晨:生计方式定义节日——影视人类学文本《牧季之春》解读(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75场)

发布时间:2021-11-02浏览次数:297

题目:生计方式定义节日——影视人类学文本《牧季之春》解读

主讲: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时间:20211131500

地点:闵行校区法商楼425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承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主讲人简介:

刘湘晨,纪录片导演、影视人类学家,新疆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兰州大学兼职研究员。2012年受聘新疆师范大学作为影视人类学教授和研究生导师。陆续有十数本专著出版,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Willamette Universityi、英国伦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士大学和莫那什大学受邀展映并作专题讲座,其影视代表作《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维吾尔木卡姆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最重要的影像媒介,《大河沿》提名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联合大会,《阿希克:最后的游吟》荣获第十一届四川金熊猫国际电视节亚洲制作奖和2010年中国影视人类学最佳视觉奖,并被浙江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大学和学术机构永久收藏,《献牲》第十七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大会代表中国主题展映,美国欧亚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和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第十四届民族志电影节特邀展映。


内容简介:

《牧季之春》不仅展示了阿勒泰山地哈萨克族迎接“春分”的欢愉和庆典,更还原了“纳吾鲁孜”原本比与时节对应更重要的规定节日内涵的那些内容:迎接即将开始的接春羔和人际关系的一次强化,此为“纳吾鲁孜”的文化本质。影像文本对节日事项的翻译,借助镜头和镜头的链接完成,链接背后的语意是阐释,而镜头的描述是一个符号体系,由表层的叙事性和深层(或多层)的寓意性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