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论》美学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1-30浏览次数:10

  

1216日下午,由我校中文系陆晓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论》美学研究”课题组,在闵行校区中文楼会议厅举行了第四次学术沙龙。此次沙龙活动主题为“《资本论》与西马美学”。中文系近20位硕、博研究生们为这次师生交流活动提交了读书笔记和发言稿。古典文学的归青教授与文艺学的朱志荣教授担任本次沙龙评议人。

陆晓光教授首先在简短的主题发言中介绍了《资本论》在西马美学中作为重要思想资源的各种例证。卢卡奇文论的核心概念“物化”来自《资本论》;布莱希特戏剧革新理论中的关键词“陌生化”与“间离效果”的词根“Verfremdung”,与《资本论》“异化”术语相关;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中有“资本论”专章;布尔迪厄“文化资本”论发挥了《资本论》的核心范畴;本雅明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以及女性主义代表作《妇女的交换:性的政治经济学笔记》等论著,其标题可见《资本论》影响。西马美学论者几乎无人不读《资本论》,他们的学术理念、方法特征,乃至理论范畴等多可追溯到《资本论》。西马美学在思想资源方面的这一特征,值得我们中国文艺学,尤其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者重视并借鉴。

接着与会研究生们相继结合本人研读过的西马美学论著各抒己见。萨伊德《东方学》被认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硕士生沈芳同学指出,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首次从生产方式层面揭示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个现代性现象的深层原因。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性主义理论代表作,柯萤辉同学认为,其中频繁使用的关键词“异化”来自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者是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早期著作。弗洛姆《爱的艺术》讨论了现代人在性爱、母爱等方面的特殊处境和问题,刘宁宁同学认为,这些问题与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负面因素相关,它使一切精神产品都成为交换和消费对象。来自蒙古族的巴音布鲁同学认为,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中,将“故事”文学起源追溯于手工业生产方式,这种相关性在现代少数民族生活中可以得到印证。刘思诗同学指出,马尔库塞批判了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也可能使人变得“单向度”,他由此提出《审美之维》的发展方向,尤其值得我们文学研究者重视。2012级的博士生和建伟副教授结合本人读书笔记《马恩全集中的文学典故》,报告了他最近的所思所见:无论在50卷的《马恩全集》或《资本论》中,文学经典都是被频率引用、灵活运用的对象。考察文学经典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学说之间的独特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经济学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从“跨学科”角度拓展比较文学论域。

朱志荣教授在总结评议中指出,《资本论》大量运用文学典故,意味着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同时具有文艺美学的实践性;将《资本论》纳入美学视域讨论,可望开拓中国美学新论域。归青教授认为,西马美学较少注意《文心雕龙》等中国文学资源,后者有助于中国学者为世界美学提供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