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下午,赵山林教授应邀在哈佛燕京图书馆聚会厅(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Common Room)作了“试论汤显祖的桃源情结”的学术演讲,演讲会由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和张凤女士担任召集人的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Harvard Chinese Culture Workshop)主办,张凤女士主持。
赵山林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桃源其实有两个,一个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简称桃花源),一个是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条中的桃源(简称天台桃源)。以上两种相互辉映的桃源理想,中经隋唐宋元,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反响,到晚明仍然绵延不绝,并且在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及诗文作品中大放异彩。汤显祖将他任县令的山城浙江遂昌视为他心目中的桃花源,这见于他的多篇有关诗文,亦见于《牡丹亭•劝农》、《南柯记•风谣》的详尽描绘。这些艺术描绘,融汇了汤显祖对师友辈罗汝芳、赵邦清尤其是他本人政治理想、政治措施及其部份实验效果的观察和感受。汤显祖对天台桃源境界的追求,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杰作《牡丹亭》中。但这一理想境界,在汤显祖创造的杜丽娘、柳梦梅形象身上,已经不是刘晨、阮肇那样“遇”的问题,“误入”的问题,而是“梦”的问题,“寻”的问题,“求”的问题,以生命去“殉”的问题,甚至为其死而复生、求其实现的问题,真可谓“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这就为这一传统故事注入了理想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它的精神境界的层次。桃花源、天台桃源其实都是梦,二者时有交叉和融汇。汤显祖自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为情作使,劬于伎剧”,这“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桃源情结。
赵山林教授的演讲引起了听众的兴趣,互动阶段有好几位听众发言,就桃源情结的文化蕴涵、文学母题与再创造的关系、桃源故事如何以多种形式走近今天的读者和观众等问题与演讲者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