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二十世纪初民间文学研究及当代意义——以胡适民间文学理论为例”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1-13浏览次数:11

125日,国家社科项目“二十世纪初民间文学研究及当代意义——以胡适民间文学理论为例”在对外汉语学院211办公室举行了中期沙龙。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对外汉语学院李小玲副教授主持,项目组成员陈勤建教授、尹笑非老师及部分博士后、博士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会上,李小玲副教授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一种新的阐释——以胡适民间文学观中的哲学意蕴为视点》、《想象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的阐释》等几篇论文,对民间文学学科的缘起及特征作了多方面的、立体性的探索和解读。从胡适民间文学构建的哲学来源切入到对学科缘起的探寻,肯定知识分子在学科伊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而概括了民间文学学科作为“想象的民间文学”兼有“复数”方式的“想象”和“开始”的特征。同时还通过具体史实的分析和判断,即以二十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构时期的三个关键词(folklore; popular poetry; spoken language)为切入点,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的阐释,以期在历史和当下的双重维度下,对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作更全面和客观的评述。李小玲副教授最后还提到,在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过程中,深感海派文化应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陈勤建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成果,并认为结合海派文化来谈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设想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陈教授还特别强调华东师范大学有研究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个中也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思考的。

陈勤建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尹笑非老师也结合自己关于上海城市文化的研究心得,肯定了城市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关联。同时,围绕着民间文学的学科概念、学科特点及学科前景,包括与民俗学、通俗文学、精英文学概念的关系等问题,师生们畅所欲言,讨论热烈而深入。 

最后,李小玲副教授感谢师生们的到会,认为大家的讨论给了她诸多的启发和很好的建议,并更为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