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协同创新”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6-03浏览次数:7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于201548日成为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的理事单位。为推动“一带一路”智库建设的学科联动和协同创新,515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一带一路’智库协同创新”学术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顺利召开。

我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国际交流处处长丁树哲、社科处处长顾红亮、出版社社长王焰和国际教室教育中心主任彭利平出席了此次沙龙活动。商学院院长冯学钢教授、城市与区域科学院林拓教授、校出版社编辑朱妙津、政治学系副主任何明和《高校智库专刊》编辑部刘进等也应邀出席会议。作为此次沙龙活动的主办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副所长叶淑兰、国际所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丽君、国际所性别与国际关系研究项目主任刘笑言、国际所研究员卿文辉等均出席了此次沙龙活动。

本次沙龙邀请我校“一带一路”相关学科领军人物与会,就“一带一路”智库建设进行了漫谈式的学术交流。与会学者就“一带一路”相关学科智库建设的现状和成果、发展目标和重点、研究方法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沙龙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整合华东师大跨学科资源,实现各学科的协同创新,以更好地打造“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中的华东师大特色成果。

陆钢所长从宏观政治决策角度介绍了华东师大国际所作为“一带一路”智库联盟成员的研究方向及内容。他指出,智库要产生重要影响力,必须错开和其它智库的重复研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我校智库的核心产品包括:“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一带一路”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一带一路云”。这需要政治、地理、计算机、经济、社会各个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国际问题研究所发挥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与学科交流平台的作用。华东师大国际问题研究所智库协同创新将充分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进行方法论的创新。在研究内容上突出商学院的旅游商务研究、社会民调以及城市与区域科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决策模拟方法,力求在城市模拟上取得突破。陆所长还介绍了建设沿线国家的精英人才数据库设想,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教育培训无疑是我校的品牌项目,“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教育推广和援助。国际所要充分运用学校国际教育教师中心下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项目,为“一带一路”智库研究提供发展动力。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是经外交部批准,旨在为东盟国家的司局级教育官员提供学历教育和基础培训的承办单位。我校从2010年起开始承办商务部的对外援助项目,其经验对“一带一路”智库建设中的教育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国际交流处处长丁树哲强调了教育在我校特色智库建设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我校在建设“一带一路”智库时要形成华东师大特色,研究成果要兼顾广泛的受众,我校要致力于打造学术平台,在提供数据的基础上,还应该提供高质量数据分析报告。

商学院院长冯学钢教授和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林拓教授认同建设华东师大特色智库的发展方向,提出华东师大智库建设应聚焦某几个方面深入研究,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冯学钢教授指出,国际所“一带一路”智库建设要以学科优势作为切入点。他从商业旅游和城市牵头两方面出发,提出华东师大智库研究要着重于解决诸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发挥上海城市软实力等具体问题。林拓教授提出华东师大智库要寻求可以打动人心的亮点,利用华东师大教育优势,加大对来华投资和来华留学的群体的研究。

叶淑兰副所长强调从微观和可操作性强的领域开始研究,积极撰写专报,为政府决策服务。她基于自己多年对留学生群体中国观的研究体会,建议建立上海留学生数据库系统与召开留学生工作者联席会议,长期追踪留学生群体。她提议,要就国际热点问题深入加强对相关国留学生的访谈,了解相关国民意,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形成专报,献策国家。

为更好地对外推广“一带一路”智库研究成果,建设华东师大学术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和《高校智库专刊》编辑部刘进老师分别介绍了华东师大图书出版与智库专刊建设等相关信息。

本次沙龙为整合华东师范大学各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源,促进“一带一路”各学科的跨界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对于构建华东师范大学共同的对外形象品牌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