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活动的整合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12-31浏览次数:12

1211日,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活动的整合研究”沙龙在传播学院三楼资料室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传播学院洪九来老师主持。传播学院武志勇教授、萧阳博士、上海儿童时代培乐生文化公司版权部汪菲主管应邀与会。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讨论我国《著作权法》修改稿公布以来引发的社会热点争议现象以及对本课题对策分析部分可能发生的影响关系。课题负责人洪九来副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的工作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建立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文献数据库。课题组经过多方收集与查询,已建立了以中英文专著、论文、统计数据为主的前期研究基本文献库,对前人的相关研究积累,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二、围绕课题内容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专门调研活动。课题组利用2013BIBF3013年上海书展、上海国际儿童图书展等有利时期,通过定点与网络调研方式,进行了“中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情况问卷调查”活动,共调研了中外从事出版管理与图书版权的专业人士250人、全国范围的普通读者(公众)500多人,对了解我国社会当下各方对图书版权贸易的认知情况有了第一手的实证材料。 三、在上述文献收集与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按照分工已进入各自的专门研究,在“数字时代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的边界问题”、“1980年代中国西学阅读热”的形成”、“我国文学类图书版权引进的现状分析”、“我国引进版少儿图书出版的实证研究(19782008)”等专题研究上已取得实效,部分成果已见刊或待刊。目前正在进行其他的专项研究,进展顺利。

参加活动的专家与学生结合课题的研究进展与我国著作权法修改的背景、数字条件下版权保护的趋势等情况,对本课题研究中面临法律制度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新的研究热点与难点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中肯而独到的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是在研究方法上要基于产业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整合”研究,如引入“战略性贸易结构”的概念,着重从制度与市场两个层面分析30年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进程的变化趋势与特征,同时注意中外的比较研究。用文化传播的方法分析图书引进与输出的社会影响效果可以是恰如其分的,但不应成为本选题的内容重点;二是结合我国对《著作权法》修订的技术背景,加强对数字技术条件下版权贸易新形态的分析,如数字版权贸易问题,在现状分析、数据统计与前景预测等论证环节均应有所涉及。但由于数字版权的新型性,其涵义还处于不完型状态,所以具体研究中对择取对象要有所集中,严格界定,不能泛泛而谈。三是在具体研究中要关注一些问题。例如,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问题大大减少,对这个现象既要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制度利好方面考虑,也要从国外版权资源市场的变化与图书国际合作方式的变化方面思考,要从相对平衡中看到不平衡的本质,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再如对30年来我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历程与特征的把握,在现有以加入WTO为界线的粗略划分之下,还要结合产业环境因素找准依据,对每一个阶段进行细化分析。此外,与会者还讨论了诸如本课题的研究的时间下限、调研对象选择的覆盖面(关注我国民营出版的版权贸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