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6日,2014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25场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会主讲人为我校历史系终身教授许纪霖老师,主题为“作为‘文教’的儒家在当代中国”。报告会由华东师大哲学系陈赟教授主持与点评。
主题报告伊始,许纪霖教授即直击儒家在当下中国的困境,认为在百年来西学的冲击之下,儒家文化解体已然失去了其制度之根和社会之根。曾经灿烂辉煌的儒家之所以能够遍行中国,靠的固然有儒家的内蕴和价值,但是也缺少不了制度的依托。按照许教授的看法,儒家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风光,乃是有双重的制度肉身。其一为大传统中的上层制度支撑,包括汉代的五经博士制度和宋以来的科举制度;其二为小传统中的民间风俗、礼仪保障,这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纲常伦理。然而,儒家的这两重制度支持,在现代中国已然被连根拔起,不复曾经的生机与活力。失去了肉身的儒家,成为“孤魂”,哀鸿遍野,只在少数精英的上空游荡。如何改变一个世纪以来儒家的魂不附体、让其在制度上有所附丽?——成为了中国读书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何改变儒家魂不附体的现状,许教授认为主要由三种方式,包括走上行路线的王官之学、走安生立命的心性之学和走觉民行道的“文教”。然而,儒家在前两条路线中,有不可克服的困境。走上行路线的王官之学的方式,儒家注重的只是制度之外的统治者道德素质,对于人性有着过于乐观的看法,而不能提供一套稳定的政治秩序。走心性之学的方式,进入个人心灵深处,给予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源,儒家却又并非启示性的宗教,缺乏明显的二元对立的外在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紧张,修身成圣的要求也过高,只会是精英宗教,而与草根民众无涉。最后,借用哈贝马斯关于现代社会在“生活世界和系统世界”的二元划分,许教授认为儒家在未来中国最广阔的愿景,乃是造就公共伦理秩序的“文教”。这个“文教”,希望不在于国家权力之推广,而是与公民社会结合,在民间自然、自发地生长。儒家不仅不该与自由主义为敌,而且应该互为补充,在政治秩序之外,建构饱含伦理价值的生活世界。
许教授作完主题报告后,陈赟教授从儒家的立场作了细致的点评,许教授一一作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