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12-20浏览次数:51

1116日,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会议室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开题沙龙在体育与健康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项目负责人体育与健康学院王树明教授主持了开题沙龙。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处长曹可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闫智力教授、宋全征副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在开题报告会上,项目负责人王树明教授首先就课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向与会专家和听众做了简要介绍。王老师指出,在物质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了二十几年的持续下滑现象,且表现出低龄化趋势。为此,国家于2010年启动了“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2年“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并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教育部又于去年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今年初,教育部又根据十八报告精神召开了“立德树人工程”研讨会,拟定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统筹推进好学校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五个学科,并指出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应担负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国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重视。

王老师认为,学校体育遵循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肩负着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心理健康的培育。新课标四个课程目标中有两个涉及心理发展目标: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突显了体育新课标的心理干预价值取向。因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如何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加强学科渗透,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这不仅对我国的学校体育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进一步推进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积极体育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后,王老师又强调虽然以探讨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目前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体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应用到我国的学校体育实践,在理论探讨和实践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的积极体育教育模式,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在讨论过程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实施“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开展“立德树人工程”为契机,将积极心理学这一新思潮引入我国学校体育,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其在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并实质性地推进新课标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达成,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随后王树明教授又分别就曹可强教授、闫智力教授和宋全征副教授等提出的相关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和自己的设想。与此同时,与会人员也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激烈的讨论,指出了课题研究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部分解决的方案,为课题的顺利研究开拓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