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明代乐学与曲学研究”举行中期沙龙

发布时间:2013-12-16浏览次数:19

115日,国家社科项目“明代乐学与曲学研究”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举行了中期沙龙,此次论坛由项目负责人中文系李舜华教授主持,查正贤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姜凌老师、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珅祯老师及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了谈论。

沙龙上,李舜华教授提交了题为《从四方新声到弦索官腔:“中原音韵”与元季

明初南北曲的消长》的论文,并进行了深度解析。首先,李教授提出在对弦索概念、入弦索、以及明人关于“北曲入弦索而南曲不入”等论述的解读上,现有研究实际上是存在一定误区的,所谓治史必先清源,故本文欲先考明明初南北曲入乐的历史过程,再进一步发明其间隐寓的理论取向及精神意义,以此探寻其曲史意义。因此,李教授择取元泰定年间成书的《中原音韵》一书引入元末明初的南北辨体,一则从元末新声并起到明初弦索官腔一统天下的变迁不得不追溯到该书,二则是书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曲作、曲论,三则周德清于书中体现出来的以辨明曲统为己任的核心实隐寓了南北消长、雅俗之争背后的礼乐内涵。这与李教授一贯将曲学与经学结合起来,并把一种文学现象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下看待的研究思想实一脉相承。由曲统论及史统,一是金元北曲绍北宋词统,一是南宋词绍北宋之声,这两种文学统纪之下的乐府变迁史实囊括了时人对音韵、文学、史学、道学领域种种有关统系正变的争论,而金元以来复古思潮的消长以及顺应时变鼓吹大元乐府,乃至明代绍继金元以确立朱明统治的正当性,莫不由此衍出。一旦明了这一背景,关于戏曲史研究中一些看似互相龃龉的材料便有了索解之处。最后,李教授据此理出了元明以来雅乐与俗乐、北曲与南曲的消长的一个脉络:元一统以来,北杂剧南下,词乐明显不敌,遂暂告消歇,这是一变;后来,南戏在北杂剧的影响下又渐次兴盛,遂形成南北竞艳的局面,遂有种种正音之举,这一变化早在周德清所说的泰定年间已经发生,说元顺帝亲南而疏北不过是一个更重要的契机罢了;及当乱,雅正之风渐兴,一时士大夫尊北而黜南,于是北院本兴,南戏绝,又一变。八十九年间,凡三变。

查正贤副教授高度评价了李教授的问题意识、思考方法和学术视野,认为这提供了一种研究戏曲的新路径。与会学员在倾听李教授的解读后,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中原”、“中州”等概念,以及音韵、弦索与《中原音韵》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