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午,历史系周健老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主讲思勉午餐沙龙第77讲暨历史系“空间•权力•书写”论坛第7讲,主题是“从河运到海运:19世纪江南的漕务积弊及其改革”。沙龙由历史系瞿骏老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老师担任评论人,历史系刘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孔令琴编审及历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教师黄爱梅、阮清华、李磊、王燕、贾菁菁、刘彦文、徐进、赵晋,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周健老师首先报告了该研究的缘起,自博士阶段以来关注清代的田赋与财政问题,曾完成有关19世纪前半期江南漕弊的研究,而本次沙龙的主题——19世纪中期由河运到海运的制度变革,则是前一研究的延续。与先行研究不同的是,周老师的研究侧重于从“漕”而非“运”的角度来重新理解漕粮海运。在史料方面,该研究主要利用了北京、台北两地的清代中央档案、政书、官绅文集、日记等,较此前研究更加完整。周老师发现,19世纪中期海运政策的出台,缘于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但户部、督抚关注的仅是中央——地方间的收入分配,他们无意从最基础的环节来变革漕务。因此,在太平军进入江南后,海运便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周老师的报告结束后,赵思渊老师进行评论,他首先肯定了该研究的价值与突破,并从晚清漕粮交仓额数下落与京师粮食问题的关系、漕粮海运与区域社会变迁、改行海运后旗丁的生计问题等角度提出思考。刘昶教授则从晚清督抚权力问题、粮食市场等形成等角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此外,徐进、贾菁菁、阮清华等老师分别就税粮征纳中的大小户问题、元明两代的漕运与王朝政治、海运决策的考量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次沙龙的主题较为专门,但评论人与讨论者从多个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该研究有了更多的关注点与发散面,其意义也不局限于专题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