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亚洲语言与文学系教授沈钟伟在中文系四楼会议室作了题为“复杂适应系统与汉语动态研究”的学术演讲。
演讲内容分为五部分:1.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简介。2.个人语言和语言系统。3.个人语言和音变机制4.个人语言和方言形成。5.结语。其要点如下。
严格区分个人语言和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语言学研究中遇到的瓶颈和阻碍在不少情况下和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强调的正是系统中个体的作用:语言存在于个人语言之中,语言研究尤其是语言动态研究必须重视个人语言的作用。
例如汉语方言的形成大致有两大类型。在南方,主要是北方汉人往南进入其他民族地区统治,汉语和其他语言发生接触。在北方,非汉民族往南进入汉人地区统治,非汉语言和汉语发生接触;同时汉人往北进入非汉民族地区,和非汉语言发生接触。历史上,汉语延伸所及的地区里,说非汉语的原地居民由于政治文化上的原因,逐步学用汉语,导致最后丢失自己的语言。
在汉化过程中,非汉人会汉化成为汉人,非汉语会被汉语完全替代。不过,和民族转换不同,语言转换不会彻底。原先非汉语的特征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他们掌握的汉语中保存。因而形成了汉语和非汉语言之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语言区域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正是转换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参差不齐的个体差异汇合而成的。
概而言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要求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从根基上产生变化,放弃把语言作为一个静止的、抽象的、主观的现象,使语言学成为一个更实际、更宽广、更客观、更科学的学科。该理论不提供具体研究语言的方法,但可以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为认识语言的性质提供新的视野,也可以为动态的语言研究开辟新的天地。
沈教授的演讲简明清楚,个人观点鲜明,很有启发性,引起了听众的兴趣。在演讲结束后,多位教师和研究生提了问题,沈教授一一作了回应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