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晋唐间的中华意识与‘中华’再造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11-11浏览次数:65

20131025日下午,由历史系副教授李磊负责的国家社科青年课题“晋唐间的中华意识与‘中华’再造研究”第一次中期沙龙暨历史系校庆学术汇报“《三国遗事》与早期韩国史叙事模式的建构”在闵行人文学术沙龙举行。

李磊首先对三国史实及“三国”概念的形成进行了阐述,并对当前朝鲜、韩国学界通行的历史叙事模式进行了介绍。随后,通过对《三国遗事》中“桓雄、檀君、箕子”、“扶余、高句丽、百济”、“辰韩、新罗”三条线索的条分缕析,解读了《三国遗事》的文本意识形态,既发现其间隐藏的中华意识,也看到其试图塑造统一的早期韩国史的叙事尝试。报告人进而在朝鲜族群意识的线索中展开论述。《三国遗事》正是在蒙元入侵背景下,高丽时人寻求自我辨识的产物,它试图解决的是当时普遍面对的“如何将朝鲜半岛各个民族和多种传说整合成一体”的问题。明朝正德年间刊行、传播《三国史记》、《三国遗事》,标志着其“国史”意识的进一步成长,这也正与朝鲜王朝中期的哲学成长相一致。报告人还特别指出,自《三国遗事》以降,“韩”作为本土起源的身份标识,成为构建半岛族群意识的最重要历史认同基础之一。“韩”与“朝鲜”标识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认同,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半岛族群的精神建构。

针对沙龙中所提出的问题,诸如晋唐中原王朝的东北政策与半岛诸国的动向差异,中华意识之于半岛诸国建国的历史影响等,课题负责人李磊表示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