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8场 :潘文国谈“语言对比研究需要上天入地”

发布时间:2014-12-04浏览次数:8

  

10 24日下午,我校对外汉语学院潘文国教授在逸夫楼报告厅为近百名到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语言对比研究需要上天入地”的终身教授校庆学术报告。

潘文国教授在报告中总结了自身几十年汉英对比研究的心得,形象地指出:语言对比研究也需要上天入地。“上天”就是要有理论追求,“入地”意味着要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溯源,潘教授认为在国际上,尽管沃尔夫早在1941就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直到今天,国外还有不少研究者不敢把对比研究叫作“对比语言学”,而冒用“对比分析”加以替代,这说明他们缺乏理论上追求的勇气。另一方面,有些理论奢谈,只是游走于概念术语的游戏之中,极少关心并解决实际问题;有人为了刻意追求语言的“共性”,不免生拉硬扯,制造些语言中原本并不存在的“规则”。他指出,前者就是不能“上天”,后者就是不愿“下地”,这都是对比研究应该着力避免的。

中国对比学者在理论探索上既吸收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着有自己的发展。潘教授指出有一些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在“上天”的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学科性质和研究终极目标的确定。学科建设必然要涉及学术溯源。对比语言学要作为学科,必然要对它的起源进行探索。他在“上天”研究的第二个方面,强调了对比的方向和出发点问题,提出了从汉语出发、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的汉外对比的途径。认为这也是中国对比学者的一个贡献。在“入地”的研究上,首先要有“天地相通”的理念。双语对比的最重要应用领域主要在于二语教学、语际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纂。“入地”的研究首先应该在“上天”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实现对这些领域理论研究的突破,以之来指导更具体的语言实践。潘教授提出了自身对语言教学的基本看法:“不同的语言需要不同的语言理论;不同的语言理论导致不同的语言教学理论;不同的语言教学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教学方法”。其中,第一句话是语言对比研究的结果,就是“上天”的问题;后两句话是对比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就是“入地”的问题。此外,潘教授还对“字本位”相关理论进行了一番解析。指出“字本位”主张者虽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但均强调字在汉语中的无比重要性,主张视其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潘教授报告之后,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王菊泉教授作了精彩的点评。王教授对潘文国教授在对比语言学领域和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了高度的评价,重点阐述了他对于对比语言学终极目标的认识:通过语言对比研究,实现“和而不同”的诉求,进而寻求人类语言的共性。他列举了诸多饶有趣味的的语言事例,分析了汉英对比语言研究对于汉语本体研究的贡献和作用。最后,就在座师生所感兴趣的问题,两位教授一一作答,并进行了分析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