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研究院副教授昝涛做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帝国与族性——新奥斯曼主义的启示”的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擎教授主持。本讲座是思勉人文讲座第225讲,也是高研院2014年校庆报告系列活动之一。
昝涛是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研究院副教授,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及社会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奥斯曼-土耳其近现代史、中东-伊斯兰研究以及中亚近代史。主要著作有《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三联2011)、《世界文明史》(合著,北大2004)。
讲座以对奥斯曼帝国的“帝国”含义进行阐释为始,对突厥民族的崛起和伊斯兰化,以及奥斯曼帝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进而昝涛副教授简要介绍了奥斯曼帝国内部的诸多独创制度,主要突出了“米勒”制度在维护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重要作用。而在奥斯曼帝国面临帝国衰落与崩溃的过程中,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土耳其知识分子们先后提出了“奥斯曼主义”以及“泛突厥主义”,但这两种思想的建构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现代土耳其国家的建构则是建立在旧奥斯曼帝国崩溃的基础上。在这一时期,由巴尔干突厥人推进的土耳其现代化将一个统一的突厥意识建构于整个土耳其国家的基础之上,但这对土耳其国内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库尔德人并不公平,对现代土耳其民族国家的建构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自冷战结束后,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土耳其自认为是欧洲的一部分,但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并不认可土耳其的欧洲国家地位。而土耳其国内又出现了关心基层的伊斯兰主义政党,并获得执政地位。故而提出了新奥斯曼主义。新奥斯曼主义主张去突厥化,反思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历史,强调国内少数民族,尤其是库尔德人的平等地位。并且在对外方面主张强调土耳其在穆斯林世界的认同感,以及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在周边区域进行重新定位。在国际上定位从过去的桥梁国家转变为中枢国家,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保持自己一些自主权。新奥斯曼主义的结果就在于土耳其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也不再忽视周边的伊斯兰世界国家,开始拥有一定的软实力,并且在相关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讲座末尾,我校师生就土耳其现代化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问并同昝涛副教授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