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文艺思想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09-29浏览次数:167

924日,由中文系陶国山副教授承担的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文艺思想研究”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举行。沙龙由中文系朱志荣教授主持,中文系田全金、李明洁、刘文谨,政治系王向民、刘笑言等老师以及博士生、硕士生二十多人参与了此次沙龙活动。此次沙龙与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承担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激进左翼政治哲学研究”开题沙龙联合举办。

陶国山老师首先介绍了课题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希望与政治系相关课题的跨学科研究等。课题主要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判展开,研究对象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陶国山老师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西马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批判性一以贯之,且有时间先后。早期以马克思主义者卢森堡、葛兰西和卢卡契为代表,总体上呈现“革命”的特点。他们认为文学艺术是激发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如卢森堡“革命的文艺”思想,葛兰西“社会-道德评判的文艺”思想,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艺批判”。中期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且以文艺批判为主。陶国山指出,过去人们只关注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的批判,而这只是他们批判的结果,往往忽视了产生这个结果的因,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多数是从文艺现象开始的。这就有必要重视他们对文艺批判的研究。后期主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阶段,如萨特通过文学构建“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思考人之存在。阿尔都塞认为艺术和意识形态有着特殊的关系,强调文艺的政治实践效果。同样伊格尔顿对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批判,指出需要借助文艺这一特定的中介才能建立更富于批判的文化理论。陶国山老师总结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批判性文艺思想在诞生一个世纪以来仍有重要的话语权,通过对整个20世纪西马批判性文艺思想的梳理和探索,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及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架构的启发和丰富。

政治系的吴冠军老师接着发言,他的研究正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要研究对象是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学者们的思想。吴老师指出,这些激进思想家均有马克思主义背景,有些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从陶国山所研究的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开始,从所谓的全球资本主义秩序,以及西方当代主要理论家对这一秩序的批判性反思引入,认为资本主义体系面临与过去不同的面貌。提出了政治行动对于政治世界而言在本体论上究竟如何可能这样的问题。结合了斯特劳斯对新 “虚无主义”批判的政治哲学,总结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的三个半理论路向,以哈特与奈格里为代表第一个理论路向,以拉克劳与穆芙为代表的第二个理论路向,以及以齐泽克与巴迪欧为代表的第三个理论路向,而以意大利著名学者阿甘本为代表的半个理论路向。吴老师条分缕析地分析了这三个半的理论路向,为当代激进左翼政治哲学勾画了蓝图。

中文系的刘文谨老师对两位主讲者提出了问题,刘老师认可上个世纪早期文艺批判、美学研究与现实语境的接合,但她对后期逐渐的分离产生疑问。而就吴冠军老师的激进左翼思想研究,她提出当下是否依然具有可能性。陶国山认为对以往批判史的研究有助于当下人们的认知,而吴冠军指出,激进左翼思想仍然强烈的当下性。政治系的王向民老师提出了激进左翼对当下思潮的影响问题,吴老师也从自身理论研究的角度予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