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作了题为“转型中国的社会伦理”的讲座,讲座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主任郁振华主持。该讲座系思勉人文讲座第221讲。
何怀宏教授首先界定了他所说的“社会伦理”主要关注的是作为社会纲常的政治制度、义务和责任,而不是在私人领域中的个人道德与信仰。何教授以历史的视角切入这个问题,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转型时期,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代的礼仪、政治制度的颠覆,其次是西汉时期建立了影响千年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而当代中国正在从差别社会走向平等社会,面对社会巨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伦理?在差别社会中推崇的典范伦理(或者说示范伦理、高导伦理)面对的主要对象是精英,它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强调平等的现代社会。何教授试图从在社会巨变之际寻求一些不变的核心价值与社会共识,并提出了新三纲五常的伦理设想。
所谓新三纲,第一个是民为政纲,这里的政是指政治领域,也就是说政治应该“以民为本”,进一步还应该“以民为主”,“民”应当是包括所有人的,政治原则应该为社会所有的成员服务。第二个是义为人纲,民为政纲是政治领域的人们作为政治人的义务,而且主要应该是政治家的责任伦理,也包括制度的正义原则。义为人纲则主要针对社会领域,它可以不加区分的面向所有人,是针对所有人的义务体系,像中国传统的忠恕、西方基督教的金规本意是将自己和他人平等对待。由此引申出不可杀害、不可强暴等等,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应该遵循基本道义,都应该以义为基本的行为纲领。第三个是生为物纲,民为政纲是政治领域的,义为人纲是更大领域的社会领域的道德,生为物纲就是最大范围的,有关宇宙万有,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道德原则。而新五常则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五常伦,一个是五常德。新的五常伦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天人关系、族群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和亲友关系,而对这五种关系的道德要求,何教授设想为首先是天人合,这要求把我们和自然界的关系要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关系去看待,并力求和谐。第二个是族群宁,宁就是安宁,要和平要安宁,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内之间的族群,多数民族、少数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宗族之间要力求和平以至和谐。第三个是社会公,国家应该安排得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公民也要履行个人的义务。第四个是人我义,第五个是亲友睦。何教授试图识别出这些既拥有传统底蕴又具有现代共识的基本伦理维度及其规范,并以此作为解决转型中国的社会伦理问题的基石。
讲座之后,何教授与听众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