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作为实践性体裁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09-16浏览次数:168

910日下午,201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作为实践性体裁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在闵行文史哲楼4255室举行中期沙龙。项目负责人中文系李明洁副教授主持了此次沙龙。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出席了沙龙。

李明洁在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目的、背景和重点之后,邀请参与该项目的三名研究生向与会者汇报了2013年前面9个月发生的重大流行语事件。以此为基础,着重分享和探讨了初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课题负责人指出该课题试图通过对网络话语的社会语言学和民俗学调查以及相关网络文本的话语分析,探究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实践性体裁在社会生活中的脉络、功能和内容。由于现象的全新性,本研究无疑是尝试性和跨学科的,并不存在现成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套路,现象的复杂性甚至造成研究成果的学科归属出现游移。作为谣言、流言和都市传说的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上并无定规,更难以定量。尤其是网络作为载体,将会导致田野调查的语料获得和抽样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面对面的问卷和访谈。如何克服网络监管和网络的快速更迭所导致的素材的不完全真实性,以获得相对稳定和可靠的语料,对本研究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

在师生提问和负责人答辩之后,与会者对课题提出了务实的建设性意见。左思民教授指出,流行语现象并不是语言本身的变化,而是外在社会心理的映射,这应该是本研究最需破解的核心问题。黄敏老师认为流言研究是政治学、民俗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地方流言对于勾勒社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参照性。孙锐欣和韩蕾老师都提醒在研究中要关注流行语传播中的文本互动性。黄玉雄老师指出尽管流行语现象研究的学科众多,但是社会语言学应该强调自己研究的形式化范式,强调研究的程序量化和质性的结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