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午,“思勉午餐沙龙”第76讲暨历史系“空间•权力•书写”系列论坛第6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贫民窟问题及其治理”,主讲人为历史系青年教师刘敏。历史系党委书记沐涛教授、副主任孟钟捷教授、副主任李磊副教授,学报孔令琴编审,以及多位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了这次论坛。
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历史发展纵向的角度,试图梳理前工业社会城市中的贫困问题与近现代工业城市中贫民窟问题的联系。前工业社会城市中,贫民窟并未形成,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城市空间的分布上呈现异质混居和垂直分层的状态。尽管如此,其应对贫困的态度和策略却对现代城市贫民窟问题及其治理有深远影响。其一,是对贫困的解释和分类;其二,近代早期欧洲城镇中出现的对贫困人口的隔离政策;其三,强调富有者对穷人负有义务。然后,从历史横向发展的角度,试图梳理两种不同类型的近现代城市中的贫民窟问题及其治理。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贫民窟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并随其发展到高级阶段而得以缓解和消除的自然历史过程。20世纪后半期,亚非拉不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其城市贫民窟的发展要复杂得多,更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成功的非自然产物。欧美发达国家城市贫民窟的治理有较为漫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的结果。从其经验可知,城市贫民窟的治理在空间、经济等硬性指标上较为容易取得成效,而在社会和文化等软性指标上往往成为痼疾。亚非拉城市的贫民窟治理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挑战。其治理的失败,更多在于经济发展缓慢,政府缺位,社会和个人力量薄弱所致。
讲座结束后,多位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围绕城市贫民窟的治理和全球视野下的历史研究途径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