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中谈“《周易》符号系统的哲学解读——以《易传》为例”

发布时间:2014-11-03浏览次数:60

  

91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经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杨庆中教授,于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周易》符号系统的哲学解读——以《易传》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哲学系终身教授、诠释学研究所所长潘德荣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系思勉人文讲座第216讲。

讲座围绕《易传》是透过何种理解模式而将《周易》哲学化这一问题,就《易传》对《周易》符号系统的解读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座分四个部分:《周易》简介、《易传》对八卦的哲学转化、《易传》对六十四卦的哲学理解、三才说与人本的宇宙论。

杨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八卦”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是《周易》六十四卦展开宇宙理解活动的理性基础,设卦的目的是为“观象”。八卦既是认知成果,又是进一步认知的手段。《易传》通过在整体中、在变化中、在关系中“仰观俯察”,赋予八卦以先验形式的功能。八卦来自经验(“观”),却又具有先验的特征(“通”与“类”),因而具有“超越—规定性”,而此正为八卦在先验与经验中的转换提供了保证。《易传》对六十四卦的哲学理解可简要归纳为观卦象、类万物、通神明。《易传》是人本的宇宙论,其对《周易》符号系统的哲学解读,最终指向的是贯通天地人的道,一个本体的世界。

最后,杨教授就“《周易》研究中象数派与义理派之别”、“孔子对蓍占持何态度”、“如何认识《易传》的价值导向”等问题,与在座的听众做了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