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翟振明谈“人联网与物联网之整合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

发布时间:2014-10-31浏览次数:8

  

1017日下午,百场校级学术讲座“人联网与物联网之整合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举办。本次讲座由哲学系葛四友教授担任主持,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出席沙龙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颜青山教授、葛四友教授、蔡蓁副教授、郁锋老师以及哲学系部分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主讲人在报告一开始介绍了讲座主题的背景。作为人联网的虚拟世界将会与物联网全面融合,通过使用主从机器人形成的遥距操作系统作为中介,这种融合的结果将是一个崭新的自足的新世界的诞生。目前,美国的谷歌、脸书、微软等IT巨头,正全力整合资源准备将虚拟现实的软件和硬件以可穿戴的形式推向消费者市场,这就为这种融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给人类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对于这种无所不包的虚拟世界,规划者可以在结构原则上行使一种凌驾一切的权力并以此来操控人替使其成为操控物联网的工具,或者,也可以倒过来让所有人替作为权力的主体来操控物联网,使物联网服从每个人的主体诉求。这两种对立的构架代表了两种对立的价值预设,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证明,只有第二种选择才是正当的,而第一种选择是不正当的因而是需要被避免的。在讲座第一部分,主讲人首先指出所谓物联网即把人造物甚至自然物的系统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电子信息标识和连接,同时接入互联网;所谓人联网(虚拟世界)即以美国Second Life和中国HiPiHi为代表的虚拟世界平台,正在把全世界的人的身与心通过数码替身以实时受控三维形象的方式集结在一起进行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创造性活动;而所谓扩展现实即人联网+物联网+遥距操作。

其次主讲人对“物联网+人联网及其扩展”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在这一论述中,主讲人引入了一系列概念,如人替、人摹、物替、物摹、人替摹、动物替和动物摹。以这些概念为基础,主讲人指出作为物流操控系统操作界面的互联网终端,如果不与虚拟世界相整合,界面就是离散的。虚拟世界把这各自分离的界面连成一体,参与其中的个体也就结成联合体,与其相连的物联网就被置于这个联合体的监视操控之下。这样,虚拟现实就成了扩展现实,这个联合体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就不仅是交往与体验的世界,更是操控自然因果过程的实践空间,亦即他们为生存和发展而劳作的地方。

在讲座第二部分,主讲人提出了一个以人替为标识的用户的私人空间的技术框架,并阐述了这一技术框架的伦理政治意义。主讲人首先指出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替都应该被赋予一个私人空间的硬壳,在正常条件下只有拥有这个人替的人才能决定让哪种信息从哪个方向通过。接着主讲人指出这个技术框架的设计,必须以“人是目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本体论为基础;以防止在这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中人的主体性丧失殆尽,使人沦为信息流、物流和能量流自组织系统中的被动客体,或沦为掌控这个系统的寡头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在讲座最后,主讲人指出如果我们不想把创建和开发虚拟世界这个将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业建立在毫无理性根据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造世伦理学”的学术领域并在这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譬如,虚拟世界中的造物是否可以变旧?人替是否可以在与自然和他人的互动中被损坏?虚拟世界中是否允许“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

在讨论环节,参与沙龙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针对主讲人提出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本体论上的对等性”问题,葛四友教授指出这种“对等”不可能完全对等,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体验在虚拟世界里是有所缺失的,如登山的体验与意义不完全在于只看到顶峰的风景,还包括登山前与登山中的一切体验,因此肯定存在一部分实践是虚拟世界无法代替的。颜青山教授则指出主讲人的讲座主题实质上是一种转变哲学研究方式的大胆尝试。蔡蓁副教授则指出从主讲人的理论出发,似乎可以推导出“在虚拟世界里一切实践都变得非常简单”这一结论,但始终存在一部分实践是在虚拟世界里找不到的,因为这一部分实践必须要通过“亲力亲为”才能产生意义,而这些意义在虚拟世界里是无法产生的。郁锋老师则指出主讲人有关虚拟世界的构想中似乎缺乏对于人的“意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