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由高建平教授主讲的“美学的超越与回归”学术讲座,在文史哲楼4330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文系教授朱志荣主持。
高建平教授首先提出“什么是超越美学”这个问题,在高建平教授看来,“超越美学”,不是追求某种超越的精神性,而这种精神在中国并不缺少。高教授从当代中国美学出发追根溯源,即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两次对美学的讨论,对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为发端进行分析。高建平教授最后得出结论,超越美学,是指原超越美学,即“超出美学之外”,即所谓的对美学本身的超越。它不是以达到更加精神性来超越,而是超越人们对美学的既有理解。因此,他提倡的是一种“杂美学”,并将之作为美学的第一要义,这也是走出美学的基本前提。
其次,高建平教授指出要走出“纯美学”,要挑战过去所理解的美学的一些基本前提,就应该做出一些新的研究,也就是说,超越美学究竟超越了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审美不是“观照”(contemplation)。同时,感性不应该只局限于视听,否则就成为了一种被阉割的感性。
然而在很长时间以前,很多美学家就开始呼吁对美学的超越,但美学在多学科框架下陷入到了一种困境中。例如,美学在转向艺术研究时,出现了一种离开美学的艺术学。这种艺术学不再像黑格尔那样,用理念与感性显现,或者用其他的某种概念来统括艺术,描述艺术发展的历程,描绘艺术发展背后的某种神秘的或不神秘的精神运动,而是进入到具体艺术作品的实物或图像间关系的研究之中。类似的发展,也出现在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之中。我们也应看到,对自然美得哲学描述也被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所取代。美学还被称为文化研究的学问所取代,许多从事美学研究的人转而会去从事文化研究。因此传统的美学已经陷入了众多危机之中。
因此,在高建平教授看来,美学的回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新的美学,也是一种“杂美学”,容纳各种有功利的美,非自律的艺术。但新美学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此。“杂美学”只能是一个过渡时期,是没有美学时代的美学。如果说,超越美学代表着这样时期的状况,即在美学陷入困境,通过种种修补来维持其存在的话,那么超越美学的美学,则致力于一种新美学的建构。它会成为一个新的方向,引领人们重建新的感性,重新形成对艺术、生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