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机制、时空路径选择——兼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一次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08-14浏览次数:106

6 27 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机制、时空路径选择——兼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一次沙龙在闵行校区法商楼228会议室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商学院经济学系方显仓博士主持。商学院经济系的傅红春教授、郭晓合教授、李巍、肖艳、殷红副教授、陈琳、李真、郭白滢等青年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方显仓博士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进展和阶段性研究成果。方显仓博士着重探讨了金融监管方面问题。他表示,为了减轻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中心建设的负面冲击,课题将加强对金融监管问题的论证,包括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监管经验的研究。此外,方显仓博士还介绍了课题阶段性成果。他表示,目前已经撰写和发表与课题相关的文章有“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上海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与信用渠道传导的影响”。最后,方显仓博士就课题的后续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课题开展中将会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向与会学者们进行了汇报。

随后,与会者们同方显仓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李巍博士认为,应充分研究世界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功案例及对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经验借鉴。李真博士认为需要考虑冲击的是我国哪一类传导机制,利率传导机制可能受冲击最明显。郭晓合教授指出,课题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变量的选择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进一步完善指标变量和数据。殷红、龙翠红博士认为,在研究货币国际化或者离岸中心建设前景方面,可以从金融结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郭百滢、殷红博士指出,必须厘清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离岸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以及与香港和其他国际都市的区别,下一步可以挖掘如何完善各类行业的运行的微观机制。肖艳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其负面影响方面需要做面板数据的实证,需要寻找更适当的实证方法进行更精确的描述。

在讨论的过程中,各位学者群策群力,踊跃发言,为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和更宽广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