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勤谈“空间和情感转向”

发布时间:2014-07-23浏览次数:10

  

611日下午,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邵勤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空间和情感转向——新中国第一代婴儿潮人群的错位研究”的讲座,报告了美国学术界最近出现的“空间转向”和“情感转向”这两种前沿理论的概况以及她关于新中国第一代婴儿潮的研究动向。

邵勤教授指出美国社会科学领域当中新近出现的“空间转向”和“情感转向”两种理论是她进行婴儿潮研究的理论基础,她首先介绍了这两种理论话语的兴起及发展状况。索亚(Sojo)的《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1989)一书认为历史的创造是一种空间的创造,将“空间”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引发了美国学术界的“空间转向”;此后,空间的转向与新文化史的结合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如对权力的结构的剖析等。另外,美国学术界还出现了一场“情感的转向”,即一种注重历史变迁中的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受的研究取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梅尔清对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的失落与苦难的分析,李海岩的《心灵的革命》(2006)以及邵勤教授的《消逝的上海》(2013)等。

受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影响,邵教授对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生活与工作发生过多次错位的新中国第一代婴儿潮的心灵体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指出,在19471959年之间出生的“毛时代的中国”的第一代新生儿一开始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时代骄子,在文革期间却成为了“失落的一带”,在此期间他们经历过多次人生错位(displacement),而这些错位往往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运动导致的空间变化主要有四类:政治流放;为解决生产和就业问题而发动的政治运动的副产品,例如知青下乡;人为的经济灾难造成的流动和迁徙;工作分配和调动造成的错位。文革结束后,这一代人的人生又经历了多个阶段,可以说他们一直处于流动(in motion)当中,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和确定性都值得关注。邵教授最后指出,感情的生态系统对个人的心灵福祉(well-being)具有较大的意义,这也将成为她今后努力的方向。

讲座之后,思勉高研院和历史系师生与邵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