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14-01-27浏览次数:18

  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1月25日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针对四年一度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检查评估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本次会议以“迎评创优,产出一流成果”为主题,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010-2013年度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分别由副校长朱自强、社科处处长顾红亮主持。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党委副书记杨昌利,副校长范军、朱自强、梅兵,校长助理李志斌、唐玉光,以及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学校办、组织部、宣传部、研究生院、学科办、人事处、师资办、社科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为期一天,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贇、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臧克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余伟民等分别从学术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与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总结汇报。期间,与会人员还结合评估标准,就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朱自强在评述基地工作时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基地成果丰硕、人才辈出,可谓“守土有责、守土有功”,面对教育部新一轮检查评估工作“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各基地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开放合作,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圆满完成评估工作。范军、梅兵、李志斌等分别就基地研究成果出版、人才引进、研讨组织形式等问题与基地负责人交换了意见。

  童世骏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从华东师大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成至今已有15个年头,这15年来,基地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很多研究成果是相关基地所特有的,一些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华东师大“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年来,各基地学科带头人勇挑重担,一批60后、70后同事也已成为中坚力量;面对挑战和压力,基地学科带头人要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并要不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保证学科发展后继有人。童世骏提出,要用好基地所拥有的人才、经费和机制、政策资源,突出问题导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发挥跨学科和相近学科的力量,实现院系体制和基地体制之间的优势互补,在竞争校外资源的同时用好校内资源,在争取更多科研立项的同时精心做好已经承接的课题,始终保持作为学科“平台”和科研“高地”所应有的强劲活力。童世骏强调,学校各项人才政策将全力支持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各职能部门要从管理和服务两个角度推进基地建设工作;针对智库建设与咨询服务,应根据基地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分类设置评估标准,全面反映成果质量,以此鼓励专家学者多提供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学校层面,拟建立相应机构为入驻的研究基地和学术平台提供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学术服务保障以及专业化的经费、人事管理服务,并依托该平台促进社会服务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此外,学校主页、大夏学术网也要注意更多地反映基地学者的原创成果和研究过程,想方设法促进学术成果的输出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