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讲坛第143讲:维克多•拉林谈“21世纪初俄罗斯的太平洋政策”

发布时间:2014-05-27浏览次数:6

  

516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维克多•拉林教授应邀访问我校,并做客大夏讲坛,解读21世纪初俄罗斯的太平洋政策。讲座由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主持。

“符拉迪沃斯托克对于上海来说,既不是东方,也不是很远”——讲座一开始,拉林教授就对为何不用“远东地区”而采取“太平洋地区”的说法进行了概念界定。一方面是俄罗斯对太平洋地区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也是莫斯科对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振兴计划,拉林教授认为俄罗斯的太平洋政策是二者合一的过程。

他首先从历史维度介绍了俄罗斯东向发展的由经济利益驱动和帝国抱负驱动的两个阶段,指出了俄罗斯太平洋政策的若干特点,比如以欧洲为中心,呈现周期性,缺乏一以贯之的战略规划,军事战略目的主导而不是经济利益主导等。通过对《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和《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2013)》这两份重要文件的解读,拉林教授分析了俄罗斯太平洋政策的主要原则和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其中,前者明确指出俄罗斯的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西方而非东方,并提出俄罗斯保障安全的两个外部条件,即战略稳定以及与其他大国间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拉林教授特别指出,这两点对于理解当前持续升温的乌克兰局势及其后俄罗斯的一系列反应至关重要,美欧等西方国家正是在这两点上触碰到俄罗斯的底线。

在理论层面的分析之后,拉林教授又结合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实践,回顾了1992年后俄罗斯太平洋“新道路”的三个阶段。从1992-1999年,俄罗斯的太平洋政策“说得多做得少”,这一阶段最大的成果就是巩固并发展了与中国的关系;2000-2006年普京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出于战略和地缘政策层面的考虑,俄罗斯积极拓展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多样化,发展同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从2007-2012年普京担任总理期间,俄罗斯则转向侧重经济层面的制度建设,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建立经济合作框架,巩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地区合作的多边制度基础。

俄罗斯太平洋政策的驱动力也是多样的:俄罗斯领导人强调通过开发远东西伯利亚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并加速融入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体系;而学者们则认为战略考量和地缘政治利益才是俄罗斯东向发展的真正动因,俄罗斯试图通过开发远东西伯利亚的资源来维护其大国地位并维持和其他大国之间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外,欧亚主义的文化认同也是驱动力之一;而普京本人的政治意志对于21世纪初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则起到决定性作用。

“对俄罗斯来说,失去领土的威胁是其发展经济的根本动力。”拉林教授指出,东部地区的落后在经济上制约了俄罗斯融入亚太经济的进程,也让俄罗斯面临着失去东部地区控制权的威胁。新世纪以来,虽然在普京的强力推动下东部地区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然存在重大问题,比如与邻国(除朝鲜以外)相比发展滞后,与本国其他地区相比人民生活水平严重滞后,基础设施老化,人口持续流失,俄罗斯中央政府的权威在该地区不断下降,垂直领导的政权结构也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推诿。

在讲座的最后,拉林教授也对俄中关系进行分析。他认为,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是出于现实需要,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潜力,但事实上俄中亲近也遭遇到许多现实障碍,主要源自大多数俄罗斯人对于中国非理性却又现实存在的双重态度和深刻疑虑,比如对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恐惧,伴随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增长而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等等,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优先发展方向仅排在第五位。近年来互办国家年等活动使得中国形象在远东地区有所改善,中国也成为远东地区最希望合作的经济伙伴。

“年轻人在推动中俄两国人员交流方面、在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稳定方面大有所为”,他鼓励在场的年轻人都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之后,拉林教授也就欧亚联盟、克里米亚局势、中国威胁论、远东地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以及中俄贸易能否用人民币结算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师生们的问题。

拉林教授还回忆起30年前曾在上海访学一年的经历,并称上海就像家乡一样。他向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和俄罗斯研究中心赠送了其研究所最新出版的学术书籍,并对在座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提出殷切希望。

维克多•拉林教授长期从事东方学和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国际关系研究,被公认为俄罗斯国内研究远东和西伯利亚问题最杰出的学者。在学术职务之外,拉林教授还受聘为滨海边疆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议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中俄友好协会滨海边疆区分会主席,2010年荣获“中俄关系60周年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为中俄关系健康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