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主题专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特质·趋势”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主题专场由“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教授申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经办,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的大力支持,会议吸引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行政学院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共60多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上半场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他指出精神生活的调查一方面需要反映社会客观事实,另一方面需要为政府提出政策性的建议,因此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发言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他在此次重大课题中全面负责全国调查的工作,他在发言中介绍了 “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的背景,以及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期间赴全国进行问卷调查的部分发现,内容涉及社会大众的闲暇生活、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教育期待、知识与信息来源、宗教信仰、价值诉求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数据。接下来发言的是同济大学文科办副主任郭强教授,他从个人已经完成的关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研究发现出发,论述了转型社会公众物质与精神之碎片化关联,他试图通过建立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指数(PSI)来测量当前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第三位发言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张文明副教授,他通过考察东亚市民的精神生活,探讨了社会信任与日常关心的差异化与异质性。第四位发言者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何雪松教授,他通过对愤怒与焦虑的考察,从认知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他认为在社会结构和心态之间,要加入对认知的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维、集体记忆、选择性关注与感觉模式。当前中国社会的认知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变化:1、老一代的纵向比较转变为年轻人的横向比较;2、对新闻联播的被动接受到对自媒体的主动选择;3、从“听话”到“发声”的惯习的改变。上半场最后一位发言者为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部马西恒教授,他从社区文化生活建构的底层视角,探讨了上海市嘉定镇街道睦邻文化建设的意义,认为精神文化生活应侧重“生活”层面的体验,强调自主选择。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童星教授对上半场会议进行了点评,认为首先需要反思什么是精神文化生活,能否把精神文化做成指标体系;其二,转型期的精神文化研究应该强调方法的多元化。
会议下半场由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李向平教授,他从文化权益与文化强国的角度,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探讨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征,并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再生产机制。第二位发言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擎教授从纵横交错的视野探讨了大众精神生活的文化背景,他认为不能把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纯粹的割裂。制度本身就是文化,是被理解的制度,强调对中国语境要有敏感性。在对文化的理解中,应警惕基因说和移植说。第三位发言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通过对家与国的探讨,揭示了精神生活自我确证的场域及其张力。第四位发言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明洁副教授通过对流行语的价值分析,揭露了民间表述与社会记忆的关系,认为流行语这种大众的真实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话语实践,是形塑“当代中国”概念的变异了的但却有力的证言。下半场最后一位发言者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王晓葵教授探讨了文化创伤、公共记忆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他试图解释为什么诸多重大的灾难性事件未能有效地通过文化创伤的过程成为公共记忆的一部分,进而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良性的作用。他认为国家权力主导下的文化创伤的建构是受害性质的模糊和责任归属的错位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由于忽视了文化传统的传承要素,无法得到“承载群体”的认同才是主要原因。《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上海社科院胡键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点评,认为文化在制度中发挥着长远的影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我国在文化上是相对弱势的,既存在文化消费不足又存在文化生产过剩。
会议最后,作为会议筹办人之一的文军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全面的总结,文军教授指出,有关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不少的张力和难点,比如,如何准确分析和界定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构就需要谨慎把握,精神文化生活既有个体层面的,又有群体层面的;既有横向的不同领域的分布,又有纵向的不同层次的显现。文军教授指出,如何探求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内隐性和外显性、现实性和虚拟性、短逝性和长期性,则是需要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会议发言结束后,各与会学者就这一话题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和讨论,许多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将研讨会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