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陈振崑谈“唐君毅与儒家宗教性”

发布时间:2014-04-16浏览次数:19

  

414日下午,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哲学系报告厅举行,来自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的陈振崑教授做了一场题为“唐君毅与儒家宗教性”的讲座。本次报告由思勉学院副院长、院务委员陈赟教授主持,哲学系陈乔见副教授、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员张子立以及来自不同院系的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陈振崑教授以现代新儒学的返本与开新开场,通过对儒家哲学发展阶段的简单回顾,引出唐君毅先生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书中对宗教的看法:中国虽没有西方式独立的宗教与哲学,但这不是严重的缺点,而西方缺少中国心性之学可能是其缺点之一。接着,陈振崑教授总结了唐君毅先生的三大学术成就:理想的人文主义之文化传统,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现代诠释,和自身哲学体系的构建,并对唐先生哲学体系中有关宗教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首先,陈教授汇总了西方思想家们对宗教的看法,例如康德的道德的宗教;施莱尔马赫将宗教的特质看成一种对超越者绝对依赖的感受;齐美尔提出主体宗教性的主张;奥托对道德和宗教做了区分——道德是自主性的而宗教是非自主性的,是神圣的,陈老师认为奥托对此的区分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却极度贬低了自我,对此马丁布伯弥补了这个缺陷将人与神圣者的关系看成是你我关系,类似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不同的是道德和宗教还是有分别的,蒂利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建立了人与神真正的关系,从而既使神律克服了自律与他律之间理论的冲突,也把理性的结构与奥秘紧密相连,使得神性既根基于理性,也使理性在自觉有限性的同时有了超越性的向度。唐君毅先生的宗教观有其高明之处,认为人的心灵永远不能满足于科学知识所已知的现实世界,总想构建超越的理想世界,而宗教信仰就满足了人的这种超越性的需求。唐先生还将客观境、主观境、超主客观境与体相用相结合提出了判教理论,据此把古今中外的宗教分为九种。此外,唐先生对三祭说,即“祭天地祭圣贤祭祖先”也有所阐发,他认为天地人之间是一种圆满的关系,是交感相通的,并且以自命为先,而天命存于自命之中,这样超越的天命与内在的性命就被连结在一起,由此儒学将道德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了。

在讨论环节中,陈赟老师与陈乔见老师针对唐君毅先生的三祭说与陈振崑教授进行了的讨论。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陈振崑教授一一进行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