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黄建忠教授做客社会发展学院,并做了题为“美国福利政策改革:历史、问题与效果”的讲座。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主持,来自社会发展学院各系所、政治学系、法律系以及社会科学部等院系的师生60多人参加了讲座。
黄教授首先梳理了美国福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他认为,美国的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601年的贫穷法案。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背景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当时的福利政策建立在个人责任和州政府责任之上,主要认为福利是个人的事。换句话说,个人要为自己的贫穷负责。
“直到1935年,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黄教授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联邦政府开始推行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在内的全国性的社会福利制度。然而,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了不少弊端,由此1996年美国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福利改革。黄教授以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AFDC)和贫困家庭临时救助计划(TANF)为例,深入分析了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最后,对于1996年的福利改革效果,黄教授从接受福利的个案数、妇女就业、儿童贫困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他认为,1996年的改革改变了美国的福利系统,使救助补贴的时效从长期性转变为暂时性,从无义务无责任转变为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但是,我们需要问一下福利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方面考察,该福利制度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黄教授以清晰的思路、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生动地展现了美国福利发展的历史长卷,文军教授做了评论。参与讲座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们也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分责、州与州之间的差异等方面提出了疑问,与黄教授展开了互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