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跃谈“制度的选择与利用:捐纳制度与前近代中国社会”

发布时间:2014-03-31浏览次数:51

  

312日下午,思勉人文讲座第184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1206报告厅举行。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法学部伍跃教授,做了题为“制度的选择与利用:捐纳制度与前近代中国社会”的报告。本次报告由历史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茅海建教授主持。历史系及思勉高等研究院青年教师李磊、包诗卿、李文杰、董佳贝、周健,以及来自不同院系的师生们参与了此次讲座。

伍跃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学士,1982)、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1984)、京都大学文科研究科(博士,1998);亦任职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19841991)。主要著作有:《明清時代の徭役制度と行政制度》、《中国の捐納制度と社会》,中译本为《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另有学术论文数十篇以及合作翻译著多种,在明清赋役财政、官制、捐纳制度等领域成果卓著。

众所周知,明清时代的捐纳给官僚和社会带来腐败的“秕政”,但这些“秕政”为什么会在明清时期存在了几百年?而且也得到了来自社会、尤其是广大庶民的支持。为解决这个难题,伍教授积十数年研究之力,在其师许大龄先生《清代捐纳制度》的基础上,完成《中国捐纳制度与社会》一书。该书不仅在捐纳制度史方面,而且在科举制度史、官僚铨选史研究方面,均有重大的突破和推进。本次讲座即是对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

伍教授首先从制度的概念与选择性入手,阐述了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而制度的选择则是人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根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各种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理性的选择。接下来伍教授从捐纳和科举、捐纳和官僚铨选、捐纳和社会流动等方面,探讨了捐纳的功用地位和影响,认为捐纳制度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了一条可以尽快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途径,而在另一方面,它又为另外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了维持乃至挽回既有社会地位的方法,正是这种来自社会的需要,才使这种遭人诟病的制度延续了几百年。通过对捐纳制度的分析,伍教授认为,一种制度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韧的生命力,仅有提案者和决策者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这一制度在实际社会中能为它的利用者,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成员所接受才是某项制度或某种政策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

讲座最后,伍教授就科举考试的经济负担、捐纳与地方社会的权力等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