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温巴赫谈“意识形态的归化,生产与消费的本真性”

发布时间:2014-03-17浏览次数:12

  

17日下午,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麦肯•温巴赫(MaikenUmbach)教授在政治学系325会议室开展了一场精彩讲座,讲座的题目为“Naturalising Ideology, Making and Consuming Authenticity”。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主持并翻译了讲座,政治学系主任刘擎、副主任王向民、副教授Josef Gregory Mahoney、讲师易妍以及众多同学参与了该场讲座。

温巴赫教授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为诺丁汉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现代历史教授,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有多部个人专著与主编著作,曾任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德国历史》杂志的资深编辑。温氏在近现代欧洲思想史领域成就卓越,其研究深层次地处理了现代性、启蒙、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理念如何在欧洲同具体生活经验(如城市规划、政治实践、政治空间的管理与想象等)交织在一起。

作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新成立的跨系科的研究中心——政治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的成员之一,温巴赫教授在此次的讲座中从我们日常的生产与消费之中探讨了本真性的有效性问题。她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要理解本真性,首先需要探讨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将其自身自然化的。此处温巴赫教授分析了四种方式:首先是福科在考察自由主义的治理术过程中,探讨如何把一整套自由主义规范内在化的方式,进而使每个人都变成理想化的公民;另一种自由主义自然化空间性的安排,也即将公共与私人的生活区分开来;第三种是通过每个人对彼此的注视、通过一种可视性的网络来达成的;最后一种是来自一位历史学家的论述,他认为社会城市化的各种设计也能够达到自由主义自然化的过程,使得城市的各种设计安排,一方面能够使人享受自由,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一种彼此警察式的工具。

在这个背景下,本真性变得非常重要,即如何把政治性的技术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识。进而可以将本真性理解为,我们永远把自身看作是一种特殊性的诉求,拥有自身的生活方式,其本身包含着外部无法理解的真理。本真性作为意识形态的转变,使政治的、技术性的操作变成了真实生活中的、属于我们自身的具体的体验。

温巴赫教授认为,作为本真性对立面的非本真性,包括世俗化、城市化、工业化、商品化等,在这些非本真性的政治建构背后都存在一个自然化的操作。进而讨论到生产和本真性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说明:制作者通过把本真的、内在的自我转换到产品上,该作品就是本真的、独一无二的了,这一过程本身是一种本真性的使用。但温巴赫教授进一步指出,本真性似乎在诉求一种古老的传统,把我们从当下带回到原始的、传统的制造和生产的方式,但同时本真性就是在当下,当下的、工业化的才是本真性的,传统的、质朴的才是非本真的,她以十九世纪末德国工业是如何通过制造本真性的产品将德意志产品全世界化来说明这一点,并通过对德国纳粹的讨论,认为本真性不只是我们拥抱田园似的、质朴的世界,也不一定是反现代化、反工业化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而值得认真分析。

这就引发了消费如何与本真性的话语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谈到这里,温巴赫教授列举了另一位学者的作品《插图》,体现了我们每天生活的实践,获取本真性的问题是一种非政治性颠覆,一种对现代化生活规制的抵抗,诉诸于日常的没有任何具体的本真性的话语,也就是说,拿回本真性是与政治的颠覆联系在一起的。她以汽车产业为例,也就是德国如何将本真性与大众的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使得其一方面能够展示个人自由,而同时又输出一种意识形态的、民族的本真性。

接下来温巴赫教授回应了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今天我们似乎处在本真性已经过时的状态。比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永恒的非本真状态,本真性作为宏大叙述已经终结了;而后结构主义则声称并不存在一种本真的状态,他们都认为本真性是历史现象,在今天不具有任何力量。但温巴赫教授认为尽管我们的世界似乎是非本真的,但在意识形态意义上本真性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性的力量,进而是诉诸本真性而非本真性的终结。进而再回到意识形态的概念上,意识形态是一组关于政治的理念、政治机构、制度安排、信仰、判断等,是在具体的场域里面形成具体的世界观,如果以这种意识形态的概念出发,可以看到本真性是非常有力量的。

温巴赫教授最后做出总结认为,本真性不能看成反现代性,并且本真性是在人的生活的各种领域中穿梭着,她在演讲中采用了很多视觉性的图像来推动她的论点,并阐述了在本真性研究中跨学科视野的重要性。温巴赫教授随后回答了在场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