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所著的《西方诠释学史》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西方诠释学史的专著,该书对诠释学这一重要的西方学术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部分资料填补了国内诠释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诠释学是一门古老而有生命力的学问,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诠释学是对中国当代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学术思潮之一。然而,对于这一重要的西方学术传统,国内学界还没有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潘德荣教授自2003年起,历时近8年时间,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潜心研究,对各种形态的西方诠释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批判性的审视。潘德荣教授认为诠释学具有历史的和实践的向度,它在某一历史阶段之兴盛,不是出自纯粹的理论兴趣,而是人们面临的“诠释困境”的产物。而在当代西方诠释学研究中所分裂的两个阵营——认知性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应当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完成知识与诠释的统一,理解与解释的统一。潘德荣教授特别指出了中、西诠释传统的互补性。现代西方诠释学对于诠释问题的学理上的探索深入、精微,但缺失了道德价值的取向,而在中国诠释传统中,则以价值取向为其核心与基础,以个人道德境界之升华为旨趣。集两者之所长,可以据此建构一种具有中西诠释传统互补效应的、因而也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适用性的新型诠释学。
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诠释学史的专著,《西方诠释学史》采用了大量国外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权威研究资料,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其次,该书在分析了前人提出的诠释学定义后,提出了一个新定义,即诠释学是(广义上的)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之方法论及其本体论根据的学说。另外,潘德荣教授还在此书中梳理了学术界有所忽视的“古典诠释学”,从词源学的角度勾述了早期诠释现象的特点。此外,该书还全面展示了现当代诠释学各流派之间在诠释观念上的分歧与冲突,尤其关注了国内学术界介绍较少,但却是更为传统的“方法论诠释学”一脉的发展,详细论述了“方法论诠释学”在当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埃米利奥•贝蒂、保罗•利科尔、赫施的诠释学思想。该书还特别关注了马克思主义诠释学,如哈贝马斯的诠释学、罗伦策和桑德库勒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解释理论。
潘德荣教授是著名的西方诠释学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二级教授、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出版有Ideogramm und Auslegung(文字与解释)、《诠释学导论》、《文字˙诠释˙传统——中国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化》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2003年5月潘德荣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方诠释学史》正式立项,其最终成果《西方诠释学史》全书55万字,于2012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