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斯帕坦堡校区副教授何其亮做客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讲思勉午餐沙龙,主题为“近代中国的情节剧传统与中国社会的情节剧化(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Melodrama and the Melodramat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沙龙由我校历史系教授姜进主持并做评论,历史系王燕老师、高研院青年研究员张春田老师、中文系杜英老师、访问学者纳秋参与了本次沙龙。
何其亮老师首先介绍了1928年“黄慧如与陆根荣”事件的来由及其背景。国民党统一全国之后,中国的法律发生了一次巨变,其中对于妇女的地位、奸免罪规定引起了很大争议。而随着五四运动的式微,社会上保守主义重新抬头。此外在上海还出现了报业重组、流行文化兴盛的局面。这些因素使得该事件在当时社会中受到很大的关注,跟当时流行的情节剧模式十分相像。
何其亮老师接下来介绍了情节剧(Melodrama)的基本特征。根据Peter Brooks的定义,极端的道德观念、强烈的视觉冲击是情节剧的特点。它不仅是文学样式,更是一种现代城市的高速度环境带给人的现代性的感受,意味着资本主义下的生产方式。大革命后法国处于“后神圣时代”,情节剧可以将道德具体化,人们借助情节剧寻觅道德奥秘。何老师认为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社会与之也有可比性,情节剧在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是在中国语境中其视觉冲击的特点可能会减弱。
何其亮老师认为中国的情节剧有自己的谱系和传统。首先,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内/外、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其次,晚清日本新派剧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产生了新剧(文明戏)。第三,民国时期通俗文学十分流行,这种文学样式突出了道德上的困惑,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地位,探索现代性自我。最后,好莱坞电影也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电影在当时上海影响很大,也受到了很多模仿。《赖婚》即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该电影反映了妇女在城市社会中受到侵害,十分投合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日后,邹韬奋在评论“黄慧如与陆根荣”事件的时候即受到该电影的影响。中国的情节剧模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反映在传奇性、叙事完整性、家庭剧题材、文化从业人员界限模糊等方面。最后何老师大致分析了在情节剧想象下的黄陆事件的进展,他发现新闻报道从最初的善恶对立的模式发展到富家小姐私逃的章回小说模式,而黄慧如在公众面前的表现也非常符合情节剧的结构,可见情节剧不仅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还深刻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随后,何其亮老师和在座师生针对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有关于情节剧的特殊性、如何定义这种感情爆发、其是否具有都市特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何老师认为情节剧不仅是文化样式,也是社会想象,应该属于特定时代的大都市中的现象。此外,还有老师提出了陆根荣是否也用情节剧方法为自己辩护、黄陆事件跟清末杨月楼事件比较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