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专题工作会议在校举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基础处处长明炬、高新处处长邰忠智出席会议,把脉上海高校的建设举措并介绍了第一轮“2011计划”的认定情况。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以及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沪上高校的校领导介绍了各校“2011计划”的建设理念和具体作法。会议由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主持。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讲话
把脉上海高校协同创新建设:“2011计划”专题工作会议在校举行
王延觉在谈及“2011计划”时强调,“2011计划”不是一个“科研项目”,而是“推动中国高校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总揽性抓手”。它的资金应该用在“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组建高水平的队伍,推动高校运作机制改革,从而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特殊作用。“‘2011计划’首轮没有失败者。”王延觉说。
4月11日,教育部刚刚公布“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将获得优先扶持。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这项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
我校校长陈群在工作会议上表示,“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对于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和项目组织方式的转变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在学校学科交叉融合战略具体项目的筹建和实施上已初见成效。副校长朱自强介绍了我校围绕“2011计划”的前期积累和进展。据介绍,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已牵头建立“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