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2013年终身教授报告会第28场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上海市重点学科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字学”(第二期)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RG)古汉字字符集国际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刘志基教授做了题为“先秦出土文献语言的话题热点与语料类型”的讲座。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徐时仪教授担任点评人。
刘志基教授以朴实严谨的态度从五个方面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刻阐述。第一部分解释话题缘起。引发有关语言交际中受交际目的影响而产生“语言热点”和“语言盲区”的思考。他指出先秦出土文献言语尤具话题特定性,不能用看待一般传世文献的眼光看待先秦出土文献。指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是通过出土文献用字意义的定量性分类确定特定文献语言的话题类型,进而对其汉语史、汉字发展史视角的认识价值和研究意义进行评估和定位。第二部分梳理既有的相关研究。刘教授认为不管是中国人对文献的传统分类,还是古文字材料的分类著录,以及近代以来针对出土文献的文献分类都只是“史料”的分类,而不是“语料”的分类。第三部分阐述研究方略。分类方面既要宜粗不宜细,又要在宏观分类下再划分若干子类。归类方面,将具体对象锁定为文献用字的意义,此种分类的结果可名为“文献用字义类”,强调以“字”而不是“词”为观察、分析、归纳的对象有其充分必要性。释读依据方面,认真吸取迄今相关考释研究成果,以完成相关文献整理者释文的修订。抽样选择方面坚持抽取多维度数据。接下来解释了话语热点整理分析的步骤。第四方面调查整理结果,“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基于文献用字分类的先秦出土文献话题类型调查》即将挂在“文字网”上。第五方面论述意义和价值。着重讲了资源优化整合和为相关个案研究合理定位导航两点价值。最后,以“信”为例的个案讨论具体展示了话题类型判定和历史文献定位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徐时仪教授做了精彩点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刘教授做的是“金字塔尖”上的学问。徐教授还以讲座内容为基点做了关于话题的历史演变性的论述,并与刘教授一起与现场的老师、同学进行了互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