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麦西瑞谈“语义直觉”

发布时间:2014-02-19浏览次数:23

  

1231日,思勉人文讲座第181讲在人文楼5303室举行。美国匹兹堡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爱德华•麦西瑞(Edouard Machery)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为师生做了题为“语义直觉,如果克里普克是亚洲人他会提出怎样的理论”的精彩演讲。我校哲学系副系主任郦全民教授主持报告会。哲学系蔡蓁副教授、贾国恒副教授、张立立博士、郁锋博士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黄翔教授、徐英谨教授等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麦西瑞教授是当代英美实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认知科学哲学、道德哲学、心灵哲学尤其是概念理论的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他一直致力于倡导“离开科学的哲学是盲目的”方法论观念,辩护一种融贯的实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态度。麦西瑞教授的报告以传统分析哲学中的语义论为例,展示了实验哲学家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重审不同语义论之间的争论。分析哲学中经典的语义理论主要有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和克里普克的“因果历史论”。这两种理论在处理一般语词和专名的指称问题上各有利弊,几十年来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以麦西瑞为代表的几位实验哲学家大胆提出假设,认为这两种语义理论的提出分别基于不同的语义直觉,而东西方人在语义直觉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他们在香港地区和美国新泽西州分别选取几百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结果发现东方人倾向于选择摹状词理论,而西方人倾向于选择因果历史论,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语义直觉。因此,选择怎样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普适的标准,哲学的语义学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保持着多样性。麦西瑞教授在报告中对他们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做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并对一些批评意见作了深度回应。他谈到,一些哲学家曾认为普通人的语义直觉和专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的语义直觉不同,而他们的实验仅仅表明不同文化圈中普通人的语义直觉存在差异,并没有表明不同文化中专家的语义直觉也存在这样的差异,而选择怎样的语义理论明显是专家的工作而非普通人的日常行为。麦西瑞对这类反驳给予了进一步的回应。最后,麦西瑞教授将其关于语义直觉跨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和心灵哲学中的取消主义论证做了关联,他试图利用前者的结论对传统的取消主义做出修正。

麦西瑞教授的报告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在场的师生们纷纷就“如何界定东西方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义直觉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实验设计等问题与麦西瑞教授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