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术民主、推动研究员治院,经过多次反复酝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自2013年起实行研究员(fellow)制度。3月27日上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聘任仪式举行。校长陈群、校长助理梅兵、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志斌、社科处处长顾红亮、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思勉高研院研究员兼院长茅海建等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朱自强主持。
朱自强宣读校长办公会决议,学校同意思勉高研院实行研究员制度,聘任陈大康、谭帆、茅海建、杨奎松、许纪霖、沈志华、杨国荣、童世骏、严佐之、刘永翔为研究员,加上思勉高研院原有的研究员王家范、杨国强、张济顺,共同构成思勉高研院的研究员队伍。朱自强表示,受聘思勉高研院研究员既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研究员队伍代表了学校人文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期待不断推进跨学科高等研究,推进学校建设国际知名大学。随后,陈群分别向刘永翔、许纪霖、严佐之、杨国荣、杨奎松、陈大康、茅海建、童世骏等研究员颁发聘书。
茅海建认为,学术是“天下公器”,而“公器”通过“公认”实现,“公认”则有一定的范围,即“精英”;在精英的集体中,由“公认”引导“公器”。出于此考虑,借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院制,思勉高研院尝试实行研究员制度。其次,思勉高研院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制度,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取法乎上”,立意“高等”。在此意义上,研究员制度正是一大落实举措。再次,思勉高研院积聚了学校人文学科更优秀的师资,研究员队伍以国际化、精英化的高标准选拔青年人才,并参与研究生培养。最后,提升思勉高研院的图书、行政服务水平,真正、全心服务于学校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思勉高研院体制的运行、资源的使用要靠集体讨论,靠学术公德心,这一切都应建立在荣誉感、责任心之上,形成一个不靠条规、制度而靠观念、行为方式、习惯的“好人家”群体。
陈群表示,思勉高研院的建设初衷是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按国际标准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人文研究机构,推进学科交叉、互动,推动人文科学综合性研究,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吸引、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思勉高研院的学术影响正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逐步引领我校人文学科发展。陈群说,建立学术共同体不能靠行政,靠的是研究员们的学术眼光和学术标准。
仪式结束后,思勉研究员、古籍所所长严佐之教授作了就职演讲,题为“一部书串起七百年理学史:《近思录》后续著述及其思想学术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