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六场

发布时间:2014-02-13浏览次数:16

  

1220日,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第六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本次跨学科主题沙龙主要研讨俄罗斯研究中心杨成副教授主持的课题项目“上海合作组织的中长期前景研究”。沙龙由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潘兴明教授主持。社科处顾红亮处长、霍九仓副处长,以及来自六个基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沙龙研讨会。

杨成副教授分别从项目进展、阶段性成果、现存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四个部分向与会专家学者作汇报,其间他重点对目前已完成的18万字初稿、共七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介绍。课题组认为有必要从方法论、一体化、身份认同、复合地区权力结构等多元角度对上海合作组织进行重新梳理,从而对其生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内在机理、发展现状形成新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利用课题组建立的基于多重影响因子的分析模型对上合组织这一重要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前景展开展望。课题组注意到,“体制安全”这一核心范畴对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内外政策的深刻影响,并将中亚国家与“阿拉伯之春”典型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揭示了“体制安全”变量在未来上合组织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情境。本课题还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作为话语、规范、制度、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上海精神”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澄清了上合组织的核心价值。此外,对大国和中小国家的外交行为的区分,合理解释了上合组织“协商一致”的总议事原则与“协商不一致”等看似矛盾的个别现象。

截至目前,“上海合作组织的中长期前景研究”课题组除在国内外刊物或集体专著发表的署名成果外,还有9篇决策咨询报告被外交部、中联部、国家反恐办等决策机构采纳,并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批示,为我国对中亚和上合组织的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课题组还特别重视利用国内和国际会议等平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两年多来共发表38次报告,其中已有多份引起国际同行关注,并因而被英国埃克赛特大学、挪威国防研究所中心等机构邀约撰写集体专著的专门章节。课题组还注重传统与新媒体的作用,多次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华盛顿时报》、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网站、《文汇报》、《东方早报》等中外媒体的访谈或为其撰写评论,还受邀参加人民微博微访谈活动,就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及中国对中亚政策等问题回答网民提问。

杨成指出,课题组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因采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情境模拟,后期的多轮、大量问卷调查结果的处理将耗时耗力。此外,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大高质量咨询报告的供给也很有必要。

参加学术沙龙的跨学科专家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专家们的关注点包括中长期的时间范畴、上合组织发展的客观情况、中亚地区权力结构的复杂性、政治精英的代际效应对上合组织的未来影响等。与会学者倾向于认为应该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外交政策的反思来审视上合组织的前景;应该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进一步考察和评估中国的睦邻政策,尤其是对外援助的投入—产出结果;应该从海洋中国、大陆中国的宏大视野出发,在充分认识包括日本昭和时代在内的国际地缘政治历史基础上,重新思考中国的中亚和上合政策;应该将软实力问题纳入战略议程,尤其是多被忽视的教育安全引入上合政策选项。有专家还建议将原本滞后的前景预测模型前移。对于上述问题,杨成副教授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并感谢与会专家的启发性建议。最后,潘兴明教授做了总结,对此次跨学科沙龙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并诚挚感谢会学者们的积极参与,希望杨成副教授在后期的研究中予以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