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梁涛谈“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

发布时间:2014-02-11浏览次数:29

  

1220日,校级百场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作了题为“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的演讲。本次讲座由我校哲学系方旭东教授主持,思勉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陈赟教授、哲学系陈乔见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李祥俊教授以及其他来自我校不同院系的师生们参与了此次讲座。

梁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将研究兴趣从之前的孟子转向荀子的缘由。从韩愈开始的儒家道统说,一般都把荀子和汉唐儒家排斥在道统之外。而梁教授认为道不仅局限于仁义,也包括礼乐,所以不应将荀子排除在道统外。从孔子到孟、荀,实际是儒学的内部分化过程,这种分化一方面对早期的儒家学说有所深化,但同时也将其窄化,面对整个儒家道统,孟、荀都有所偏或有所失,所以应统合孟、荀,重建儒家道统,从而恢复儒家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立足于此,梁教授提出“新四书”的主张,新四书即为《论语》、《礼记》、《孟子》与《荀子》,他认为这四部著作才真正能代表、反映早期儒学文化精神与生命,其中《论语》、《孟子》、《荀子》分别是孔、孟、荀精神、文化生命的记录与反映,而《礼记》是汉代学者对所搜集、发现的七十二子及其后学(包括曾子、子游、子思等)的部分作品,以及讨论礼节仪式文字的编订、整理,故郭店、上博竹简中的有关内容也可归入其中。

接下来,梁教授开始进入到演讲的主题——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他从《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入手,通过考据得出此三处“孟子曰”出自《孟子》外书《性善》的结论。紧接着他对三处“孟子曰”进行了疏解,在疏解中他提出了一些很独到看法,比如 “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一句历来很难理解,刘师培认为应作“今人之性善,[]皆失丧其性故也”,梁启雄认为应作“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恶)也”,包遵信认为应作“今人之性[],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梁教授认为以上说法的最大问题在于,与下面荀子的议论对应不上,而他则把本句的“今”解为“若”,把“将”训为“则”,把“性故”解为性原来、过去的状态。注解之后,梁教授认为这三处“孟子曰”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荀子•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荀子批判性善论,一是认为其“无辨合符验”;二是指责其否定了礼义、圣王;三是批评其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其批判的理论根据,则是“性伪之分”。梁教授还特别谈到了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区别,“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不存在巨大的鸿沟,只有“不为”的问题,而没有“不能”的问题。对于荀子而言,成圣不仅有类似于 “不为”的“不肯”的问题,同时还有“未必能”的问题。“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是“可以为禹”,而不是“能为禹”,“可以”是可能性,“能”是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存在着巨大鸿沟的。

讲座最后,梁教授就师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