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应我校哲学系系主任郁振华教授邀请,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特聘教授、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门”召集人林镇国教授,做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真理与自由:从海德格的地窖寓言解读谈中国哲学的二种思维”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思勉人文讲座第175讲,由郁振华教授担任主持人。
我校哲学系终身教授潘德荣,以及哲学系多位老师:刘梁剑、陈乔见、张小勇、贾国恒、宋锡同、魏小巍、赵东明,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阎德学老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张子立老师等多位老师,以及本校哲学系与众多院系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林教授于1933-1934年冬季班参加了弗来堡大学海德格讲授的“真理的本质”演讲课(On the Essence of Truth)。海氏以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cave)来申论真理与自由的关系。在同时期,1930年夏季,海氏也在弗来堡讲“人类自由的本质”(Vom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说明真理与自由的问题的确占据这时期海氏思想的中心位置。1933年冬,海德格在研讨班上探究存有与真理的问题。区分关于真理的本质的二种基本概念:作为“开显的真理”(truth as unconcealment)和作为“正确性的真理”(truth as correctness)。而关于真理的二种观点(“开显”作为真理与“正确”作为真理),海德格强调其在历史中的“对诤”(confrontation)以及吾人无可回避的“决断”(decision)。在德国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海德格指出,真理和自由,密不可分:“真理”的抉择,决定何种“自由”的实现。
接着林教授将问题拉回到中国哲学的脉络,指出在佛教和儒学里也分别有二种关于真理的理论:(1)认识论进路,将“真理”视为认识对象;(2)体用论进路,将“真理”视为主体性,强调真理的自我显现。这二种型态真理论的对诤相当程度地主导了中国和整体东亚近世哲学的走向。特别是从佛教传入之后的中世和近世时期,不论是佛教或受到佛教影响的新儒学,都从“二重世界”或“二重认识”的观点谈论真理和自由的问题。在佛教,这“二重世界”或“二重认识”的观点以“二谛”(世俗谛、胜义谛)为典型。在新儒学,则以“理气”或“体用”为典型。就思维模式来说,二谛也好,体用也好,都是东亚传统理解世界的模型,彼此之间具有共量性。
最后林教授提出拯救世俗谛的结语,回到“我们”的现代东亚处境,同样的问题已经一再反复地在上世纪的思考、抉择,并且检验。日本的京都学派和中国的新儒家就是很好的例子。问题仍然是,要坚持从胜义谛的视域检验世俗谛(现代性)的实践吗?还是要回到世俗世界拯救世俗谛在这里,林教授暂时不下断语,留给同学们思考的空间。
演讲结束后,林教授与现场师生们展开了互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