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斯多夫•康纳利谈“方便——消费文化研究与日常生活价值观探寻”

发布时间:2014-02-06浏览次数:13

  

1211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校区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克利斯多夫•康纳利(Christopher Connery)应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思勉人文讲座”之邀,于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方便——消费文化研究与日常生活价值观探寻”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中文系教授罗岗主持,来自文史哲各院系的同学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康纳利教授指出日常生活常态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下中国思想界的理论探讨并不一定能影响人民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潜意识的意识形态更为重要。它通过时间、空间、语言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与观念。他又进一步指出日常生活研究的方法不仅要读书,而且更在于通过“观察”的切身实地的参与。接着,他介绍了“方便”的文法。他以佛经《五灯会元》和《牛津大字典》中的“方便”为例说明早期的“方便”一词与时间并无任何关系。“convenience”的日常习惯用法直至1700年前后,才伴随着新的生产方式而出现。在中国,“方便”成为主流价值观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型。而这两者都与资本主义时间感密切相关,具体时间被抽象时间取代,时间成为同质、空洞的失去主体性的概念,它只有量而没有质。他以“钟”为例说明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由“劳动测量时间”变为“时间测量劳动”的观念转型。他进而追问“时间就是金钱”的普世价值从何而来?他认为这一时间观并非人们本身原有的,而是被外在的意识形态所赋予。围绕着时间观改变的主题,人们的时间感变为生产体制的一部分,被裹挟进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比如汽车进入人们生活不仅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其日常生活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塑造,乃至于影响一些基础设施的市政政策为之改变。对于消费文化,康纳利教授认为它是一种“不可满意的满意”,不断地生产出消费欲望。最后,在讲到在具体情况抵抗“方便”的方式时,他提出了有趣的“高跟鞋的辩证法”。通过实地调查,他认为穿高跟鞋好看是因为不方便,而美的本性就在于不方便。但是,他也指出慢生活运动等 “反方便”的反抗方式存在着被收编的危险。

讲座结束后,罗岗教授做了点评。他指出“方便”已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逻辑,必须用大量的“方便”的方式来消费。它不仅是身体的方便,更是欲望的方便,以一种消费方式生产出生活习惯。我们要警惕生产“方便”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生产出“反方便的方便”,而这种表面上的反方便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方便”而已。

康纳利教授流利的中文、幽默的演讲风格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