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第三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

发布时间:2012-06-14浏览次数:44

201268下午,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第三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召开。本次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主要研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盛邦和教授承担的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与日本: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主题沙龙由思想所所长杨国荣教授主持。来自社科处的费斌副处长,华东师范大学六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十四位专家出席了本次沙龙。

盛邦和教授就课题的基本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进展等方面做了专题汇报。“中国与日本: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追溯中日亚洲认识史学,纵览中日建立民族文化认同、体认民族文化本位走过的思想道路,以此参与中国当今文化建设,且为东亚共同发展,展示历史背景与提供思想资料。与此同时,揭示日本亚洲观向右“异变”的历史真实,以史为鉴。

课题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

一、中日早期亚洲观与思想互动。中日早期亚洲观受到传统华夷之辩及天下观的影响。日本早期亚洲观的一个面向是兴亚论,认为中日等国同受西方文明的压迫,有必要联合起来对抗西方,提出“东洋连横”等主张。但另一方面,日本的亚洲观又带有明显的日本中心主义倾向。

二、 中日近代变革中的亚洲观。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福泽谕吉在他的文明论中明确主张“脱亚入欧”。中国在洋务运动之后,郑观应、黄遵宪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亚洲观。黄遵宪主张以日本为师。

三、中日“国粹”思潮中的亚洲观。1888年之后,《日本人》杂志在日本创立,冈仓天心、井上圆了等思想家主张重新回到亚洲。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国粹主义在中国盛行。这一时期的章太炎提出“亚洲和亲论”,梁启超则提倡“亚粹”之说。

四、日本“亚洲主义”异变与中国的警觉。昭和时代,日本的亚洲主义带有明显的日本中心色彩,这时期兴起的“亚洲责任论”、“解放亚洲论”等思想特别突出了日本的“东亚盟主”地位。孙中山对此颇为警觉。他在横滨发表演讲,指出日本的大亚洲主义是霸道的亚洲主义,是侵略的亚洲主义。

五、中日现代进步文化的传播与亚洲认识的提高。

六、当代中日亚洲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丸山真男提出“古层论”,主张尊重亚洲,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新脱亚论”。

与会学者对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就亚洲观的诸多方面展开了探讨。其中包括:“亚洲观”中的“亚洲”在很多语境中实际上是指东亚,或者更具体地说,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亚儒家文化(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陈�S教授);既有地理学意义上的“亚洲”,又有政治学意义、文化意义上的“亚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书光教授);中日亚洲观涉及自我认识、亚洲意识和世界观念等多个层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杨国荣教授);对于日本的亚洲观,一方面需要梳理其演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把握究竟哪种亚洲观占据主流地位(俄罗斯研究中心包承柯教授);不同时期的日本亚洲观对于日本在亚洲中的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王保星教授);可以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探讨日本亚洲主义的演变(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孔翔教授);亚洲一体化是否可能(俄罗斯研究中心潘兴明教授),建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及其意义(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彭正梅教授);等等。

杨国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跨学科沙龙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