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终身教授报告会第22场:潘德荣谈“诠释学何为?”

发布时间:2014-01-15浏览次数:37

  

125日,2013年终身教授报告会第22场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我校终身教授哲学系潘德荣老师做了题为“诠释学何为?”的报告。

报告会由同济大学吴建广教授主持并担任点评。

与“何为诠释学?”这个问题不同,“诠释学何为?”这个问题是关于诠释学的作用和意义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诠释学?”的问题。潘德荣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文本与经典。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说:这个世界没有经典,只有文本,所有文本都是平等的,这种观念 “使我们以一种民主的方式通向现在的文学”。这种说法是很成问题的。在网络文字急剧膨胀的当今时代,绝大多数的文本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只有那些被世代传诵、构成着我们的传统的文本,才可称为“经典”。也只有这种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经典文本,才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

经典的文学性。经典文本之所以能行之久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都具有一种文学性。正如伽达默尔说,“具有真正文学质量的文本,是卓越的文本”。文学使文本具有一种美感,能够吸引人,也只有这样文本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化作用。因此,诠释学本身的理论拓展是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

诠释学视野中的“真理”。诠释的“真理”是一种现象学的真理,即,真理并不先于我们的认识而存在,而是伴随我们的认识逐渐显现的,真理即存在的开显状态。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一切理解实质上都属于自我理解,自我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构形或者显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从而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报告结束后,吴建广教授对讲座作了点评,并组织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