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沙龙:冯生尧谈“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国际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23浏览次数:39

1128日,2013年第五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国际比较研究”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

本次沙龙主要研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冯生尧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国际比较研究”,由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柯政副教授担任主持。社科处顾红亮处长、霍九仓副处长,以及来自六个教育部文科基地的十四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冯生尧教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已有成果、以及主要研究结论。本课题围绕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的问题,进行理论基础、国际比较、本土对策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比较研究为核心,选择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等最有代表性的国家,选择台湾、香港这两个中国的特别地区,选择总部位于欧洲、具体世界影响的国际文凭,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该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注重理论探讨和比较研究的良性互动,注重全局把握和高校、高中个案研究之协调配合,注重课程和高考之相互印证。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为本项目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坚实基础。

课题组提出并深度阐述高中课程专业分化选修选考的理论,这是对长期以来占主流的文理兼通观(文理不分观)、文理分科观的重大突破。高中专业分化选修选考制度主要是指高中学生在适量的共同基础课程之外,根据意向的高校专业和方向、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未来的社会需要,而选修选考科目,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多元分化。专业分化不但是培养各类精深化专才的摇篮,甚至也是培养各类通才的最佳途径。

在比较研究上,发现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高中全面发展、共同基础的内在涵义有高基础、中高基础、低基础之别。在一定基础上,各国各地普遍实行专业分化,如法国的政府计划下的专业大类分化;俄国的政府计划下的专业中类分化;英国、日本低基础、市场化多类型专业分化体制;美国、国际文凭课程、我国香港地区的中高基础、市场化多类型专业分化体制;等等。以课程多样化为核心,本项目还系统地总结了各种配套措施,包括:提供丰富选考科目的高考制度,例如香港的20余门考科在一个月的高考时间内供学生选考;专业分化下特色高中的建设,例如美国纽约市9所市立特色化重点高中,等等。

在对策上,指出我国应实行中高基础+市场化的多类型专业分化体制,并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和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组成员贝文力副教授、沈晓敏副教授、邓志伟副教授、彭正梅教授,分别介绍了自己所研究的国别或地区的课程多样化。

参与沙龙的专家们对本课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或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强调院系分招、专业分化的基础上,兼顾直接就业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专业分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是否会对农村学生造成新的不公平;课程改革与配套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的联动机制;统考与课程多样化的关系;高中的定位问题;世界范围内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更适合于中国,等等。项目组成员对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表示感谢,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

最后,会议主持人柯政副教授进行了总结。祝贺课题组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希望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感谢与会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