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赵广明谈“自由与‘性'‘情'——康德与先秦儒学的先验维度”

发布时间:2013-12-12浏览次数:181

11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广明教授应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做了题为“自由与‘性'‘情'——康德与先秦儒学的先验维度”学术报告。报告由哲学系方旭东教授主持,属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系列活动之一。

首先,赵广明教授阐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在康德看来,自由即自由地服从自己为自己所立绝对道德法则,自由即自律。赵广明教授认为康德所谓的道德法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道德,而是纯粹形式的道德法则,它因其最广泛的普遍必然性而被称为绝对道德律令。同时赵广明教授指出康德的形式道德绝非抽象空洞的形式主义,而是充满神圣形式力量的生命道德,凭借自由和道德法则共铸的这种神圣力量,康德要迈向至善。而至善如何可能则取决于自由和自然的和谐如何可能。在赵广明教授看来,这种看似内与外的关系,康德依然首先从主体心灵中内在地把握。这是审美判断力批判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核心,是情感。审美中的愉悦之情,使情感成为至善的根基,并由此成为整个批判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人的情感自由乃是理智自由、道德自由以及宗教信仰乃至于社会秩序建构的人性根基。而审美,根本上成为一个象征,一个隐喻,揭示哲学的最高关切:什么是真正的、纯粹的自由,什么是人最该期望的生存方式。自由的想象力与“被自由”的知性之间,在美中所实现的纯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游戏状态或意识,就是愉悦本身,就是一种本体性的情感,是情感的自由,是情感的先验形式。

接着,赵广明教授指出先秦儒家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思想中也蕴含着相应的考量。赵教授对《性自命出》、《中庸》和《孟子.尽心上》等经典的文本作了考察。在他看来,儒家的基本理念一脉相承的理路中,有明确的秩序性,即天----道,其中的性情思想乃是核心环节。而性情理解的关键,是明确性与情的差别。儒家经典文本中区分了未发之情和已发之情。在赵教授看来,未发之情,不是情,不是这样那样的情,不是喜怒哀乐等等感性的七情六欲,而是“情本身”,即使一切情成为情的那个“情本原”、“情理念”、“情的先验形式”,这作为情之本原、之理念、之先在、之先验形式的“情本身”,即性。最后,赵广明教授认为本原之“性”,凭靠自己的自由,一道贯通,成就了天命,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世间万事万物: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存在论,基于性情的存在论,因自由之人性而来的生命本体论。自由之性,作为人心之体,作为生命之大本,为神圣秩序和“世俗”秩序(现实秩序)奠基,三者共筑起生命的神圣家园。

报告结束后哲学系的几位老师以及来自一些院系的学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赵广明教授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