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我校中文系刘晓丽教授应邀在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学术演讲,演讲题目为:The Rhetoric of “The New Manchuria”; A Consideration of “The New Manchuria” Magazine from the Manchukuo Period (“新满洲”的修辞——以满洲国时期的《新满洲》杂志为中心的考察),耶鲁大学东亚研究语言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孙康宜教授主持,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教授、金安平(Annping Chin)教授,以及东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等参与了讨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柳条湖附近的一次预谋爆炸,将中国东北——这一清帝祖始之地卷入了东亚政治中心。1932年3月1日,日本军部策划组建“满洲国”,清朝退位皇帝溥仪任执政,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改名为“大满洲帝国”,溥仪登基称帝,改年号“康德”。“满洲国”标举独立国家,中国国民政府和国际联盟不予承认。“满洲国”受日本操控,但又与台湾、朝鲜等日本殖民地施行不同政体,这样一个介于准殖民地与伪国家之间的暧昧之地,成为20世纪前半叶东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竞技的舞台,也是一次大战后强权政治的演练中心之一,这里是关于土地与所有权的,是关于士兵和大炮的,是关于治理和统治的,是关于建设和掠夺的,也是关于审美形式、关于形象和想象、关于修辞的。刘晓丽教授通过对伪满洲国时期刊行的文化杂志《新满洲》的考察,展示其关于“新满洲”的想象和修辞。首先考察“新满洲”作为一种帝国意识形态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其次透视“新满洲”修辞背后的帝国主义逻辑;最后追问:谁是“新满洲”的快乐子民,进一步解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伪善幻觉。以此反思殖民统治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演讲结束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晓丽对专家的评论表示感谢。此项研究是刘晓丽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文学史(1931-1945)”的阶段性成果,此次讨论将有助于课题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