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2011年度第一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双月“跨学科主题沙龙”在中山北路小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
本次沙龙主要围绕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任友群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学习与课程之关系研究”展开,由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t教授主持。来自社科处的许红珍处长、金武刚副处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杨国荣所长、刘梁剑副教授,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董莲池副主任、张再兴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杨成副主任、王海燕副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忠敬所长助理、朱益明教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孙斌栋副主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裴新宁教授、杨向东副教授等出席了本次沙龙。
任友群教授首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展与成果,重点介绍了数据抽样、问卷设计等“学习与课程关系”现状调查方面的工作。“学习与课程之关系研究”课题以研究学习与课程之关系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为目标,分“信息时代的学习与课程”、“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形态”、“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范式转变”四个子课题进行。在子课题二中,课题组首先对“学习”与“课程”的范围进行了聚焦,随后借鉴PISA和TIMESS的题目,设计出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学生数学能力测试卷和一般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并在扬州进行试测。试测结束后,课题组对问卷和测试卷进行了修正,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完成了长春、兰州、昆明、广州、上海五地的调研,涉及60位校长、约500位教师、约5000名学生。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阅卷和编码工作,正在进行数据录入工作。任友群教授指出,下一步的工作将围绕数据分析统计、研究问题的细化展开,数据统计结果将帮助我们明晰参与调研的各地(或各校)的PISA得分在国际范围内的大致位置,为我国的课改提供基于证据的建议。
与会学者对课题采用的实证方法、开展的调研工作、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主要就调研数据、数据分析如何准确体现“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数学和问题解决能力”,各变量关系的梳理等问题提出了意见。杨成副教授提出了数据分析需剔除如“校外学习”之类的变量,以更准确地获得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同时指出需要注意最终数据对真实情况的反映程度。董莲池教授认为,问卷和测试卷中包含很多变量,在后续的分析中要根据变量析出研究问题,如“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王海燕副教授则指出数据分析应最终归结到课题的目标上。朱益明教授提出了调研和测试的规范性等问题,并建议课题组对教学的过程给出一定的关注。黄忠敬副教授提出学习与课程的关系界定问题等。孙斌栋教授则对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表示了关注。
另一方面,与会学者还就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关注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杨国荣教授指出教材和大纲体现了规范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创造性,而学生的学习则体现了能动性。他认为课题研究可适度关注如何协调规范性和能动性、规范性和创造性。刘梁剑副教授认为课题研究可以关注学生的动机等非理智能力。张再兴教授则表示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能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此外,与会学者也一致认为,如果能以本次调研为基础,形成调研、改革、再调研的长期研究进程,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研究数据库建设、基础教育改革而言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任友群教授、裴新宁教授和杨向东副教授对与会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对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最后,崔允�t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指出课题组应对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明晰,对统计所得的“学习与课程之关系现状”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上海方面的数据进行单独关注。同时,崔允�t教授对课题工作、研究方法,以及课题组通过项目带领团队的工作方式再次给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