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做了题为“‘国语’的转换——晚清满、汉语言地位变迁之考察”的学术报告。此为第二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名家演讲”第八场,报告由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杨国强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张济顺出席。
黄兴涛教授的研究专业方向为清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中西关系史。著述丰富,主要有《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台湾修订版改为《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代中国为视域》等,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黄教授以“国语”这一概念为切入,分析和阐释了晚清时期满、汉语言地位的变迁。讲座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黄教授指出清末“国语”概念内涵的转化及其清廷的认可是一个不应忽视的政治文化现象。黄教授首先对“国语”这一概念进行了介绍、梳理,接着分析了清朝的语言政策,进而引出了清末“国语”转换这一重要论题。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晚清满语地位衰弱、汉语地位提升”展开考察。黄教授首先揭示了晚清皇帝的满语水平不断下降这一历史事实,紧接着介绍了满文使用体制、翻译机构、职能部门及专职人员满语水平衰落的诸多表现,最后分析了中外国际交往中满、汉语言地位的变化,指出在中外旧约章程中,签订之时就使用汉文的占绝大多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晚清“国语”转换的成因、动力与蕴含的分析。黄教授指出,历史积淀的“一统”需要以及汉文推行的传统、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是晚清“国语”转换的成因,“中国认同”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宪政诉求是晚清“国语”转换的动力,而晚清“国语”的转换对现代“中华民族”最终形成和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整场讲座,黄教授的介绍和分析深入浅出、富有见地。讲座后,黄教授与杨国强教授、张济顺教授以及现场的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