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进谈“大时代里的小女人”

发布时间:2013-11-18浏览次数:178

20131029日下午,历史系教授姜进在闵行校区5303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大时代里的小女人——民族危机中的性别、身体与政治”的校庆学术报告。姜教授以历史资料、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等不同文本切入,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性别与政治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讲座伊始,姜教授提供了四个分析素材,其中两则为历史学文本,女主角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刺杀汪伪76号特工总部主任丁默邨未遂的上海名媛郑苹如,以及策反同为汪伪特工总部副主任李士群的才女关露。另外两则分别为张爱玲著名短篇小说《色戒》以及导演李安于2007年根据张爱玲小说为蓝本拍摄的同名电影。

在进行具体文本分析之前,姜教授将本次讲座的内容放置于历史学研究的脉络中,简析中国传统治史取向中性别及“性”的缺失。放眼国际,无论从“性”及性别角度来解析历史,抑或从文化史的角度解读“性”本身,已有一些经典的案例。现在需要做出努力的是如何将一直缺位的性别意识引入中国传统史学,为占主流地位的男性历史学家及更多的女性历史学家所接受。

姜教授详细分析了两则历史文本,分别介绍了郑苹如与关露的出身、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郑苹如出身名门,长相秀美,曾作为民国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出镜。上海沦陷后,郑苹如加入抗日救亡运动,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功打入日伪系统,以“美人计”接近时任要职的特务头目丁默邨,获取情报,并策划刺杀丁默邨,但因丁警惕性极强发现疑点而功败垂成。郑苹如不甘失败,心存侥幸,暗藏手枪伺机亲自下手。然而丁早有防备,郑苹如因此彻底暴露,被处以极刑,丁默邨也因此事而失去上层信任。1947年被民国政府以汉奸罪枪毙。

比之于郑苹如,另一位女主角关露的故事更令人唏嘘。作为民国上海滩有名的才女、左翼文联的著名女作家及诗人,关露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1939年冬至1945年,她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海军报道部主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以此作掩护,收集日伪机密情报,功勋卓著,成为一名优秀的“红色间谍”。解放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关露遭受了极为不公的待遇,在工作、社会名誉以及个人情感生活方面遭受到极大的打击,甚至一度被列入汉奸名单,直到1982年方才平反。沉冤昭雪的七个月后,关露在家中服毒自尽。

接下来姜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作为张爱玲篇幅最短、但花费心血最多、修改时间最长的小说,《色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姜教授认为,张爱玲关注的是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从何时开始爱上了刺杀对象易先生,作为一名女性作者,张爱玲关注的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及内心世界,呈现出的是国家民族等宏大的政治叙事与女性内在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残酷文本中——即女主人公被所有人背叛过程中的最后一刻,内在精神是如何使外部表面化的价值观念轰然崩塌。在阅读该文本时,应着重体会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体叙事。

与小说形成鲜明的对比,李安导演的同名电影《色戒》则是一则鲜明的男性主义叙事文本。作为李安的心血之作,电影对小说故事的细节和局部精心改编,有些浮于表面一观即明,另一些则暗藏于多层故事之下。与张爱玲不同,电影中李安关注的是作为刺杀对象易先生何时爱上来杀自己的王佳芝。这一主客体的倒置完全扭转了文本性质,将张爱玲的女性关怀变更为男权世界中外在英雄主义价值观之体现。然而作为男权话语中的“非主流”,李安也在尝试找寻一种颠覆父权制的途径,李安在电影中试图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性爱”达到了极致,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的意义会有怎样的改变?

在对四则素材进行详细解析后,姜教授向在场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郑苹如是否是女英雄?二、关露作为女性地下工作者,同男性地下工作者在解放后遭遇的境况有何同、有何不同?三、价值认同与感情家园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在场同学就姜教授提出的三点问题一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姜教授与同学们亲切互动,对同学们的思考做出精彩的回应,并回答了同学们针对讲座主题提出的问题。讲座的最后,姜教授强调引入性别视角对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勉励同学继续在这一问题上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