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下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奚密教授在我校闵行校区人文楼冷战研究中心做了题为“发明中国:英译汉诗的美学取向”的精彩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学系杨扬教授主持。
奚密教授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之后在南加州大学分别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奚密教授主要致力于现代汉诗和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现任美国杂志《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rticles,Reviews》(CLEAR)主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World Literature Today》编委。专长为现代汉诗及东西方比较诗学研究。出版诗学理论著作包括《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现当代诗文录》、《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台湾现代诗论》等。另有英译作品集《现代汉诗选》、《二十世纪台湾诗选》、《杨牧诗选》等,中译作品《海的圣像学:沃克特诗选》。是美国研究现代汉诗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奚密教授讲演的主题是,英译中国诗是现当代英美诗歌中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小传统。正如艾略特所云,它体现的特殊美学取向实是对“中国”的一种发明。在讲座中,她阐述了从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古典诗的英文译介所形成的的传统。从1910年代的庞德和意象派,到1950年代的王红公和史耐德,到当代新一代的美国诗人与译者,中国诗的英译呈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美学取向。其中包括中国古典诗和美国先锋诗歌之间的契合,汉字对美国诗人的启发,山水诗及禅道思想对美国诗人的影响,以及英美译者对中国诗歌里隐喻的理解和诠释。
有关庞德英译汉诗的学术研究可归纳为三种角度,即1)它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尽管庞德有误译,但不足以减低其重要性,3)庞德的误译更能抓住原诗的精神。奚密教授引用海由教授的论点,提出庞德的翻译创造了“文化中国”和意象主义诗学的“双重陌生”效果。英美现代派诗人对英译汉诗的描述是它“单纯”、“直接”、“坦白”、“清澈”、“自然”、“无我”、“忘我”、“中国人没有发现隐喻”等等。关于中国古典诗是否很少用隐喻的问题,奚密教授提出不仅是英美诗人,美国汉学家如叶维廉和余宝琳也做过类似的论述:叶维廉以道家美学而余宝琳以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解释此现象。关于此,奚密老师激发了在场老师和学生的思考,并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奚密教授认为,透过中国的“比”(“类比或隐喻”,“也就是一对意象代表着有机宇宙中事物的事物之间的本体对应或‘共鸣’”)与西方的“隐喻”(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或经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的比较,我们得以探讨中西文学乃至哲学思维上的差异。另外,对于现代汉诗,尽管她承认已经在英译问题上无法形成庞德时代的气象,但她仍然抱有乐观的态度,并且坚信现代汉诗是中国传统的一个支流,逐渐为读者所接受并且透过翻译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她也呼吁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现代汉诗的研究中,以推动它前进的脚步。